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张景兴
清晨的阳光洒在滩涂上,栖居的鸟儿拍打着翅膀,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美丽;白琵鹭站在水边整理翅膀为飞行做准备时,反嘴鹬已开始在水中觅食……这里就是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环渤海区域保存最完好的沼泽湿地。
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组成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河北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后,作为南大港湿地巡护员的沈明俊喜眉笑眼,开心得像个孩子,徒步巡护时的脚步也比往常轻快许多。
作为一名巡护员,沈明俊的工作内容包括保护区卫生清理、火灾排查、打击盗猎行为、救助野生鸟类等。他徒步巡护一次5公里,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巡护一次,晚上也不闲着。夏天常常汗流浃背,被蚊虫叮咬得全身起包,但并不妨碍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由于每天都要和大自然“打交道”,沈明俊养成了随手拍照、拍视频的习惯。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的照片和视频,内容大多与湿地的风景和各类鸟儿有关。
“巡护的路上并不孤独,能看到鸟儿,能听见虫鸣,还有很多种其他小动物。”沈明俊说,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创新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进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要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资源完整性、鸟类栖息地代表性、物种多样性都显得尤为重要。”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长王立军介绍说,从2019年开始,他们就陆续编制湿地保护区申遗总文本,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梳理出湿地存在的问题,并与北京、天津的专家一起研究解决方案。随着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鸟类越来越多。湿地监测到的迁徙数量,从2020年的3.5万只,增长到2021年、2022年的5万多只,2023年的10万余只。候鸟种类从268种增加到了271种。在今年6月省林草局公布的首批“鸟类天堂”名单中,南大港湿地便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和丰富的鸟类资源入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保护湿地、造福后代才是最终目标。这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保护任务更艰巨。”王立军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包括加强巡护和鸟类监测,加强周边环境整治,继续开展生态修复等工作,让南大港湿地成为更多鸟类栖息的乐园。同时筹建湿地博物馆,打造集展示、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更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