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1日
第06版:06

儿童文学主题创作路径初探

绽放 佚 名 摄

卢会发

作为主流文学的一个分支,由于接受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路径和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题材已经无比丰富,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经验也得到了长足积累。作家们也会巧妙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来创作。他们自觉地将目光集中到了以“儿童本位”观为指导的生命、生活、教育、成长、性格等方方面面,符合儿童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主题创作也爆发式地涌现了大量的作品。这不由让人思考,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如何产出高质量、高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

文学主题创作也可以理解为“主旋律”创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现实主义题材重要分支的红色文学,在儿童文学的创作领域中一直受到儿童文学作家的重视,涌现了众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嘎子、雨来等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经典形象。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主题创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无数人的童年阅读记忆,而且这些鲜活的人物至今仍对孩子们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21世纪前后,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分水岭:层出不穷的文学现象、众多年轻的作家、丰富多彩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呈现出由宏大叙事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向的特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主题创作有走弱的趋势,但并不能否认儿童文学作家在主题创作上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在主题创作上,主流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体裁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说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的主题创作作品,而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却有着天然的艺术壁垒。

究其原因,一是主题创作因其天然的宏大叙事、严肃的题材内容、较为严格的艺术要求与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某种气质上的反差和接受上的隔离;二是与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在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本位”观深入人心,由此很多作家会觉得儿童与成人是有着天然距离的,“国家的、人民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宏大主题不应过多地深入到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等孩子们长大后会自然关注到这些主题。因而在创作选题时,就已经有意无意地避开,或敬而远之,或绕道而行;第三,在主题创作过程中遇到的艺术瓶颈也不容忽视。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叙事主题与创作者的感受相互交融,才能创作出血肉丰满、立体生动、具有感情共鸣的优秀作品。在儿童文学的园地中想要结出兼具宏大叙事主题和叙述者感受的优秀作品具有不小的难度,不仅是对作家叙事技巧的考验,更是对作者艺术水准和文学素养的综合考量。因此,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作品与其他种类的优质主题作品在艺术水准上有所差距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古今,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放眼当下,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展望未来,出现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事件和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节点、社会环境中有着众多的主旋律亮点,犹如漫天星辰。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熠熠生辉的伟大精神、深厚沉重的历史图景,这些都是儿童文学主题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资源。如何将这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家应有的艺术追求和应尽之责。

要实现从资源到作品的转化,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主题创作的积极意义:沟通成人和儿童世界的桥梁,记录历史,照亮未来,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认识现实,在认识现实的前提下展望未来,启智增慧,培根铸魂,去发现、去体会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下所存在的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儿童文学作家都应去探索、培养敢于去挑战、去捕捉宏大叙事、重大题材的魄力,勇于探索创作路径、勇于实践创作方法的能力,甘于寂寞、厚积薄发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耐力,明辨创作趋势,坚定创作方向。这些能力是能够创作出艺术感染力较强、亲和力较好的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摒弃追求实用价值的观念。在创作之初就从主题、创作方法、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锤炼上多维度形成合力,既要能从总体上把握和统筹创作主题与对象,又要具有聚焦小切口、体现大视野的创作角度,精心做好主题的细致考察和材料的积累,精雕细琢打磨作品,增强作品的亲和力,贴合儿童的审美。

我们一直都在期待儿童文学精品,这其中也包括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作品,这就需要儿童文学作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去挖掘、去打捞、去捕捉宏大叙事、重大题材,改进创作方法,不断精进,持续探索。

2024-07-3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5938.html 1 儿童文学主题创作路径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