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第5R版:

大运河畔

新生力量讲述新故事

赵芸

林如月

张府成(右)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沧州,承载着丰富的运河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大运河畔的新生力量,正以新颖的方式诠释和传播着运河文化,让运河故事在新时代更加精彩。

赵芸:用戏剧将沧州故事讲给人们听

7月22日下午,在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12°艺术现场,儿童偶剧《苏丹的犀角》演出一结束,艺术现场的剧目负责人赵芸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高兴地说:“现场观众爆满,下个月我们计划加演六七场!”

1996年出生的赵芸,是一位从沧州走出的影视制片与编剧类专业研究生。她曾在南京、香港等地求学和工作,深刻感受到了话剧、音乐剧在大城市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赵芸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回到沧州,回来后,她发现家乡人对这些艺术形式并不了解,这激发了她用戏剧艺术点亮家乡的热情。

12°艺术现场成立至今,赵芸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这方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他们邀请知名团体进行话剧演出、举办文化沙龙,旨在普及戏剧知识,不断提升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赵芸说,沧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等文脉,她希望借助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将沧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暑期,他们推出了纸片剧《守林大熊》和儿童偶剧《苏丹的犀角》,受到孩子们欢迎,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这些剧目的成功,不仅在于精美的制作,更在于他们将注重环保、热爱生活等理念融入其中。孩子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观念也得到引领。

近期,赵芸还参与策划了沧州市朗诵协会举办的“家声杯”朗诵大赛。大赛要求参赛者必须选取和沧州有关的诗文,在比赛环节朗诵,以此唤起人们对运河历史的记忆。这一活动不仅是对朗诵艺术的推广,更展现了运河文化的生命力。

说起今后的计划,赵芸说,她正在酝酿编写一部剧本,她计划将大运河、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及明代沧州砖城三个文化元素串联起来,编一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戏剧。虽然面临演员难找、剧本构思难度大等挑战,但赵芸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找到传递运河文化的最佳方式。

赵芸和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人可以成为弘扬传承文化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形式,也让古老的运河文化散发出青春气息。

林如月:文化雅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7月30日,一批远道而来的台湾游客来到沧州市区,慕名参观了清风楼。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沧州儒悦书院院长林如月和清风楼的工作人员,为客人们精心举办了一场文化雅集活动,详细介绍了大运河沧州段及这座名楼的悠久历史。

林如月,这位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传播者,十余年来,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引领着年轻一代走近并爱上沧州本土文化。

1983年出生的林如月,曾是现代礼仪培训师。随着对礼仪培训工作的深入钻研,她深切领悟到提升内在修养的重要意义。于是,2013年起,她毅然投身于传统礼仪培训和传统文化传播的事业中。

她创办的儒悦书院荣获“全国十佳国学书院”等诸多荣誉称号,组织开展了沧州少儿国学大赛、全民读《论语》、开笔礼、成童礼和拜师礼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她还经常深入校园和社区,讲述沧州历史故事和名人家风家训,秉承“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艺术拓展”的文化理念,让市民亲自体验活字印刷、香道、绒花和植物扎染等非遗技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怀着对国学的赤诚情怀,林如月让沧州的故事活了起来,也使得沧州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在做了这些努力后,林如月又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让沧州文化更加鲜活生动。

2018年,《沧州成语故事》短剧的投拍,让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这部短剧精心选取“实事求是”“凿壁偷光”“镖不喊沧”和“物归原主”4个成语,按其故事情节精心编写了剧本,生动讲述了汉献王刘德、明代名臣王翱、沧州武术的传奇故事。这部剧的所有角色均由孩子饰演,从选演员到表演指导,从礼仪讲解到道具选用,林如月在各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短剧获得了成功,并被收入沧州档案馆存档,其中《凿壁偷光》一集还获得“第二届中国(沧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颂网络电影盛典”最佳人气奖。

2023年,林如月编著的《运河沧州韵》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详述了大运河的形成过程、沿线的传奇故事以及名人事迹。这本书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宝库,更点燃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疫情期间,儒悦书院从文庙西侧的古玩城搬迁到了清风楼办公。场地变小了,可林如月的底气却愈发充足。她说:“清风楼给了我更有底蕴的一方舞台,白天的清风楼庄严肃穆,晚上的清风楼灯火辉煌,身处其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那份幽静。这让我更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这期间,她为很多学校组织策划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面对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年轻人群这个问题,林如月认为,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纽带。她以端午节为例说,无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曹娥,这个节日的内涵注定是悲壮的、感恩的,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在讲课中,她将节日内涵与爱国情怀紧密相连,引导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习俗背后的深远意义,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林如月说:“我希望自己像一盏小小的瓦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照亮他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张府成:用创意陶器讲述运河故事

这几天,身为市美术家协会陶艺艺委会主任的张府成正在忙着筹备一场别开生面的运河文化陶瓷展。他计划邀请运河沿线城市的陶艺家携作品汇聚沧州,以促进南北运河陶瓷文化的深度交流。

与林如月不同,同为“80后”的张府成擅长在自己烧制的陶器上,描绘运河文化的古今画卷。

作为一名热衷于本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张府成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与运河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清风市集、“运河之花”陶艺展、“运河姑娘”陶艺展,以及各种壁画和摄影展,深入挖掘并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

张府成创办的凡轩美术馆更是成为人们探索运河文化的新地标,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参观、学习,甚至很多北京、天津的游客会专程前来体验陶艺制作过程。凡轩美术馆和他的禾家陶社网上小店,在抖音、美团等平台上的收藏量超过了十万,成为很多来沧游客的首选。

陶艺因何有如此魔力?“来沧州,除了观景,很多人还想找个玩儿的地方,体验一把文化,这可能是陶艺制作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张府成说。

在张府成店内的陶艺作品和文创作品上,记者看到,有“鲸川”“浮阳”“泊镇”等沧州的老地名,有“逢考必过”“成功上岸”等流行语及幽默用语,还有“姚官屯师范大学”“杜林农业大学”等个性调侃字样。这些文创作品打破了传统设计思路,将运河文化融入其中,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五一”假期,张府成的文创作品日销售额最高达4800元。

张府成深知,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关键在于创新表达和艺术匠心。他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才能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沧州的文创领域人才辈出,我深知自己还需努力。但我会一直坚守初心,通过陶瓷这个媒介,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我们的运河文化。”张府成说。

2024-08-01 大运河畔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6044.html 1 新生力量讲述新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