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智
献县文脉悠长,产生了众多文化世家,以陈瓒为代表的陈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陈瓒,字敬夫,号玉泉,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生于北直隶河间府献县城东六十里圈头村。他生而聪颖,体态清癯,气质不凡,后跟随名士吕龙溪读书。同学者多声色犬马,耽于享乐,唯陈瓒不为所动,一心向学,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取进士。
陈瓒考取进士后,历任山西阳曲县知县、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最后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未抵任,改都察院左都御史。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陈瓒任阳曲县知县。适逢外敌入侵,陈瓒节省大量不必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为前线提供充足物资保障。凡关系百姓切实利益的事,他都会在上级面前据理力争。不善言谈的他,面无惧色,态度强硬,力求有益于民。他亲自审理积压多年的疑难案件,并妥当处置。百姓都认为陈瓒秉公执法,为民作主,以至邻县有棘手的案子也到阳曲县来,请陈瓒帮忙处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因政绩斐然,陈瓒升任监察御史,受命整顿山海关防务。山海关虽为京左门户,但年久失修,且武备废弛。他到任后,不畏强权,上疏弹劾玩忽职守的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并亲自带兵巡边,使得山海关防务得到加强。
嘉靖四十年(1561年),陈瓒巡按四川。当时蜀地吏治腐败,贪墨成风,地方官员倚仗朝中权贵势力狐假虎威、无法无天。陈瓒就职后,将贪官污吏及作奸犯科者绳之以法,四川吏治为之一清。他主持四川辛酉科乡试时“令簾以外司校阅者,人更一场,互相参证,为去取高下则自擘之,咸服其有体。”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一月,陈瓒任户部右侍郎。在任期间,他上书恢复边镇屯田制度,节省了大量军费,同时,“综核经费,咸有定考”,使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万历三年(1575年)六月,陈瓒任左都御史,“以天下为己任。秉正嫉邪,不忌利害。绝私交,布公道,引用正人,为百官表率。罢缙绅之宴饮,抑权贵之骄恣。纲纪肃然,人莫敢犯。”
自隆庆六年开始,陈瓒三次上书乞休,都被皇帝挽留。万历五年八月,因病乞休,皇帝“许之,令驰驿回籍。”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万历皇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赐谥简肃,并派遣河间府知府张问明致祭。十四年(1586年)八月初八日,加赠光禄大夫,并在乡贤祠内设牌位,以享祭祀,又于县城西大街为其修建了“内台总宪”坊,供世人追思。
陈瓒平时的生活“疏食布衣,有家僮数人,绝无侍婢,出入止以敞车,宴乐不喜丝竹。”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每当回家探亲时,只带几件行李,与后辈们共同打开,里面除去俸禄外,仅有几本书和几件衣服。他笑着对后辈们说道:“我并非以此来向你们炫耀我的清廉,而是想让你们知道,我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报答朝廷恩情的。”每到交税时,他总是率先缴纳以作表率。在他的影响下,“亲戚宗族,无大小远近,皆畏礼守法。”陈瓒的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凡求学者无不尊师重教、勤学慎思,为官者公正廉洁、义利分明,其中的代表就是陈忠。
陈忠,字良辅,号葵轩,是陈瓒的次子。
万历二年(1574年)四月,陈忠因父陈瓒秩满,得以成为荫生,送国子监读书,学成之后,被授予南京中军都督府经历司都事一职。在任期间,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故万历十四年八月八日,陈忠进阶为文林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忠调任广西府(今云南泸西县)知府,其政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兴修水利。泸西县地势低洼,水患频繁。陈忠刚一到任,就带人勘察地形,访问百姓,谋划修筑堤坝。次年,他捐出俸禄,派专人修筑了多条水坝。此后当地水患大大减少,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
其二,开办学校。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陈忠迁建学宫于东门外三里处,规模数倍于前,还建立了文昌书院,聘请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教师,吸引众多读书人前来就读。他又在东郊建射圃,恢复了射礼。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发展,士风、民风为之一变。
其三,平定沙夷。沙夷(当地少数民族)劫掠东山,陈忠带领乡兵在江边安营扎寨,出奇兵,将叛乱剿平。他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缉捕盗贼,设乡长一职分管各地方沙夷,在沿江各渡口设哨兵,维护当地治安。他给当地群众分发耕牛和粮种,制作农器,教导农耕技术。
陈忠各方面的举措让时人对他尊崇有加,甚至为其立生祠。观陈忠一生,虽出身于仕宦之家,却无纨绔之气,能继父清正廉明之风、刚正不阿之行,一心为民,兴利除弊,堪称良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