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魏焕光)7月26日,我市音乐编创人常连祥受中国音乐学院邀请,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传承、传唱、传扬——沧州民歌概述》的讲座,为入选“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计划的优秀学员,深入讲述了沧州民歌艺术的发展历史。
课堂上,常连祥讲述了沧州民歌的历史脉络、演唱特点、风格韵味以及代表作品,并探寻了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他还为学员们播放了精心挑选的《放风筝》《茉莉花》《运河号子》等10余首沧州民歌的音视频资料,展示了沧州民歌的博大精深与多样性。
“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计划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该项目面向京津冀地区遴选招收了30名优秀学员,由资深音乐人组成讲师团为他们授课。常连祥作为受聘讲师之一,多年来致力于沧州民歌的收集、整理和改编工作。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民歌录音及其编纂的《沧州民歌改编作品集》,成为研究沧州民歌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另悉,我市青年音乐教师袁冰入选该人才培养计划。袁冰近年来演唱了多首常连祥改编的沧州民歌,是我市优秀青年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