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这是我在珠峰大本营拍摄的北斗七星。您看,美不美?”前不久,市第五中学高中部地理教师于艳收到了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发来的信息。望着照片上那浩瀚的星空,于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教20多年,于艳致力于带学生用地理眼光看世界。她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启迪学生从影视、旅游、餐饮等方面获取相关地理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观察生活 感受地理之美
地形、地貌、等高线、大气……提起这些地理知识,很多人都感觉复杂抽象,好像离自己很遥远。
而在于艳的课堂上,地理始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就拿“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个知识点来说吧。前段时间,沧州连续高温,很多同学到校后就抱怨,走在柏油路面上不仅感觉热得发烫,还会辣眼睛。于艳听后,就用地理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升温后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柏油马路的热与公园绿地的凉爽具有明显对比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下垫面的性质,以及对大气温度、湿度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也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最直接的体现。
台风来袭,说说气旋;中秋节到了,讲讲月相;“一场秋雨一场寒”时,谈谈冷锋;供暖期到了,讨论一下集中供暖和低碳环保的关联……在于艳看来,地理不仅仅是高考学科,更是人们看待生活的一种眼光。为此,她引导孩子们清晨看日出、傍晚看日落,看空中悠悠飘过的一片云,看四季变换,看阴晴圆缺,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循环往复间感受地理之美。
学会读图 拒绝死记硬背
学习气候类型时,于艳摒弃了让大家机械抄写加反复背诵的作业模式,每天布置一幅直方图,让学生读图、定位、标出月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出年降水量。
看到很多同学对于0°经线、180°经线以及东西经线这些初中知识点仍然弄不清楚,于艳就让他们拿出白纸,进行多次折叠,展开后再卷成圆筒,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帮助大家将抽象知识直观展现在眼前。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于艳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孩子们以后看到相关习题,脑海中就能展现出相应的地图。因为,看图得出结论要比死记硬背掌握得更牢固。
广泛涉猎 培养大格局观
今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勾起了不少观众对新疆的向往。于艳巧妙地利用这部热播剧,把地理知识与精彩剧情相结合,带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勒泰的地形特点、风土人情,以及植被垂直分异、牧区转场、城市化等学科热点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于艳重视学科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让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积极建立大格局观。
在讲产业发展时,于艳推荐学生观看财经类节目《消费主张》和《生财有道》,帮助他们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融合情况。
她还让同学们熟悉“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合作国家和地区,并分析这个地方的地理区位条件,设想一下我们可以与之合作发展哪些重大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