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能从广泛的阅读中试着去理解作品中传递的文化内容。于是,我与孩子们聊起了中国传统故事,比如哪吒闹海、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有《水浒传》和《西游记》。
在众多故事中,《西游记》最受孩子们的青睐。我们班的阅读区还专门设置了《西游记》图书投放处,主要收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孩子们通过对《西游记》中的故事、人物和路线的探究,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经典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一周的阅读主题是“西游人物”。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进行介绍。
悠悠最喜欢的角色是孙悟空,他在分享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是妖怪还是神仙?”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依依说:“孙悟空不是妖怪,他火眼金睛,还会七十二变,所有的妖怪都怕他。”
文文说:“孙悟空是妖怪,妖怪都长得很丑。”
翔翔说:“孙悟空是妖猴,书中如来佛祖就这样叫他。”
楠楠说:“孙悟空是斗战胜佛,是神仙。”
……
大家争论了一番依然没有结果,于是决定回家查找资料。
第二天,乐乐带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孙悟空是石猴,从东海之滨的石头里蹦出来,后来跟菩提祖师学艺后成仙,属于妖仙。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了神仙。
当然,这不一定是最准确的答案,但悠悠的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深入探究,让孩子们对故事中的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周的时间,孩子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视角独特,又充满童趣。孩子们从细节里仔细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和材料的提供者,是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系沧州市第一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