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泊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代表济济一堂,举办郭之雨散文作品赏析座谈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结合近年来郭之雨发表的散文作品,从创作经历到创作成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分析。
“我就是一庄稼人,平时爱写点生活。”今年59岁的郭之雨是泊头齐桥苏辛庄人,是泊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别人赞赏他的作品时,他多次说起这句话。
为了一个“承诺”
走上创作之路
在中学毕业前夕,郭之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的人生境界就是求仁得仁。如果我将来有幸成了作家,会把母校、老师和学生时代的林林总总,都写进文章里。”好多同学开玩笑地说:“最好别让我们等到夕阳西下。”谁没想到,多年过后,郭之雨真的实现了他的文学梦。
平时,他打理着家里的几亩地;闲暇时,他还带着施工队搞建筑。后来,随着两个女儿出嫁,生活轻松了,他就又想起了中学时的那个“承诺”,他决定拼一把。他把施工队转让给他人,白天妻子去上班,他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心搞创作。3年时间,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活棺材》和文集《情到深处人静思》。
2022年,郭之雨加入泊头市作家协会。令他想不到的是,他还被任命为泊头市作协副主席。同学高如泽是他儿时的好友。同年,60来岁的他们,再去探访母校,感慨万端。高如泽和他说:“都是泊头市作协副主席了,你该履行诺言了!”
曾经的校址一派荒凉,已弃之不用。不远处,两座米色教学楼巍巍然耸立,楼顶镶嵌的几个大红字,像王冠上的宝石,熠熠发光。学校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郭之雨看得出了神,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一步一个台阶
成省作协会员
“我只想努力在脚下蹚出一条路,不管生路,还是死路。好在百般经历之后,非但没死,反而越来越硬朗坚实了。”郭之雨在他的散文《人间凸凹》里这样写道。这几年,郭之雨越发勤奋,《北京日报》《工人日报》《安徽日报》《山西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刊登过他的作品,泊头文友圈里也经常有他的散文转发。
郭之雨粗略地做了一个统计:2020年,发表文章42篇次;2021年,36篇次;2022年,81篇次;2023年,77篇次;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文章33篇次。4年间,在报刊上累计发表散文200余篇。他发表的散文“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北至吉林,南至海南,西至新疆,东至山东。他的读者与文友也是遍及全国。
去年,郭之雨加入沧州市作家协会。今年,河北省作家协会公布新会员名单,郭之雨看到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满腔喜悦,却没有声张。直到5月,省作协会员证拿到手,他才如释重负。终于兑现了中学时的“承诺”,郭之雨高兴地打电话给高如泽,分享这份喜悦。殊不知,高如泽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我们学校出了个作家,真是值得骄傲。你下一个目标是不是中国作协?”
郭之雨说:“我已站在自己人生的一个高峰,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初中毕业、高中上了半年就进入社会的他,如今渐渐感到读的书太少,行的路太短,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艺术家马德波说过:“你身居穷乡僻壤,需要经常看看世界。”感慨之中,郭之雨常常或走进文化古都,或游览奇山秀水之地,或沉浸图书馆博物馆,不断汲取精华,提升自我眼界与文学修养。
土地是根
书写生活结硕果
很多人曾捂着嘴对郭之雨说,舞文弄墨是文人的活儿,农民只管种地收成就是了。
陕西有位作家叫魏青锋,是大家,也是农民,和郭之雨的背景大抵相似。一次闲谈中,魏青锋和他说:“土地是咱的根,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凌虚蓝天;也只有凌虚蓝天,方可立足于大地。”听魏青锋一席话,那段时间,正经历平台期、打算“自此搁笔废文章”的郭之雨,又满血复活了。
受文友启发,郭之雨认真地写起散文。每天清晨4时,甚至更早些,郭之雨就起床开始创作了。妻子还在沉睡中,外孙也跟着他住。怕打扰他们,他就蹑手蹑脚地到客厅去写。周而复始,日积月累,郭之雨终于结出了硕果。
2020年春天,万物勃发,郭之雨的散文也像这春天一样!第一篇《一朵,也是冬天的颜色》发表在安徽省报《市场星报》上。“那算是开门大吉,有些欣喜若狂了。”紧接着第二篇《炊烟里,住着我的乡邻》,没多久又在北京的《劳动午报》发表,郭之雨尝到了甜头,像吃甘蔗,便一节一节地嚼下来。
郭之雨在《穿越时空的祖爱》中写道:“最好的文字,莫过于实事求是地还原本来面目,再注入真情加固……”郭之雨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成文字。在他这里,人、事、植物,甚至雾都有了生命,它们与人的精神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到乡村的精神家园。
赏析座谈会上,郭之雨给大家呈现了11篇散文。每一篇都如同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不仅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更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理。夏日,他看到一组临荷近照,想到了箭镞,想如果有弓,搭上弦,一定把它送上天庭,盛开便是仙子,于是写出了《爱上夏天的理由》和《采荷回家》;秋日,在运东公园,他看到一片片秋叶飘飘荡荡落下来,便有了《叶是秋天的蝶》;冬日,他看到炊烟袅袅和白茫茫的雾气混合在一起,便有了《雾锁炊烟处》……
有人评价:“郭之雨以细腻的笔触、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