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第06版:06

小果核上雕出大千世界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楚福良偏爱在夜晚雕刻作品,他说这个时段心最静。 ◀楚福良经常参加各种文化市集,图为他的部分作品。

楚福良刻了十多年核雕,最小的作品仅有绿豆大小。雕刻这样一件作品有多难?仅从他使用的刻刀就能窥探一二。刻刀由钢棒磨制而成,最细的刀头直径仅有2毫米,与其说是刀,不如称之为针。

楚福良的网名叫沧州楚侠刻。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自己是闯荡江湖的侠客,刻刀就是武器——

屋外雨越下越大,楚福良盯着洇湿的屋顶,自言自语:“今年说什么也要把房子翻修一下。”

家住泊头市区的楚福良今年38岁,他是沧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他其实去年就发现屋顶有点儿漏,只不过问题不大,一直拖到了现在。他白天在家具厂上班,晚上回到家,便一头扎进核雕的世界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别看修房子拖了一年多,雕刻可是一天也舍不得撂下!”

从竹刻开始

核雕,指的是在桃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进行雕刻的一门手艺,古文《核舟记》就详细介绍了一件核雕作品。

楚福良接触这门手艺有十多年了,而在这之前,他学的是竹刻。

楚福良从小喜欢雕刻,儿时玩的木刀、木剑,都是他自己做的。中考结束后,他听说邻村有位老师傅专门教竹刻,立刻跑去报名。一路上,他满脑子想着自己即将成为一名竹刻手艺人,兴奋得不得了。

但让楚福良感到费解和失落的是,老师虽然收他做了徒弟,却并不急于传授竹刻手艺。“一连半个多月,老师每天只是让我磨刀,平头的、弯头的、三角的……光是基础刀型就有30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磨法。”楚福良说,他那时还没有真正入门,只觉得磨刀枯燥乏味,并不明白熟悉刻刀对竹刻手艺人的重要性。

那时候,楚福良磨过的每一把刀,老师都会认真检查。楚福良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老师边检查边点头,笑着说了一句:“明天教你刻笔筒。”

那天晚上,楚福良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就盼着早点天亮。

第二天,楚福良早早来到老师家。他先是把图样描绘到竹筒上,再用刻刀雕出图样轮廓……由于不同的纹饰要用不同的刻刀,楚福良很快就明白了学艺先从磨刀学起的道理。他说:“磨刀的过程也是熟悉刻刀的过程。知道刀是怎么磨出来的,也就知道怎么使用它了。”

经过数次修改,楚福良花了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那个笔筒,他用了十多年,而他对手艺的敬畏,一直延续到现在。“完成第一件作品后,我对磨刀有了更深的认识,再也不认为这是无用功。”楚福良说,其后3年,他一边学习竹刻,一边研究磨刀,如今已对近200种刻刀的打磨和使用方法了如指掌。

巧遇“意中人”

掌握竹刻手艺后,楚福良从事过一段时间古建筑及仿古建筑修复工作,去了很多地方。

“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的修复过程都比较长,经常一干就是一两年。”楚福良说,那段时间,他不管去哪里干活,除了工地和宿舍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他在书店只看与雕刻相关的书籍,手艺因此增进不少。

大概十多年前,楚福良回到沧州,开了一间雕刻工作室。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件核雕作品。

楚福良之前虽然读过关于核雕的文章,也看过不少照片,但见到实物的那一刻,他依然觉得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想要厮守一生的人。“那件作品由橄榄核雕刻而成,造型是一艘小船,通体只有2厘米长、1.5厘米宽。”楚福良至今对那件作品记忆犹新,他说,“作品虽然不大,但精细程度令人惊叹。船舱上的窗户可以打开,船上人物的五官清晰可见……”

楚福良瞬间就想到了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核舟记》,并不由自主地背诵起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技亦灵怪矣哉!”

楚福良当即决定学习核雕。

这项技艺对手艺人的功底要求极高,而对楚福良来说,只要自己喜欢,就不会觉得难。

“对镜帖花黄”

在楚福良眼里,雕刻核雕作品的过程就像女孩子化妆,讲究细致耐心。如今,他这个北方汉子,也学着女孩们的样子“对镜帖花黄”。

虽然核雕与竹刻都被称作“指尖上的舞蹈”,但仍有很多地方不尽相同。比如,核雕刻刀通常比竹刻刻刀细得多。核雕刻刀一般由钢棒磨制而成,最细的刀头直径仅有2毫米,与其说是刀,不如称之为针。而楚福良在初学阶段也的确用绣花针磨制过刻刀,只不过绣花针硬度不够,极易损坏,后来才改成用钢棒磨制。“我一共有200来把各种样式的刻刀,这些刻刀都是我自己做的,把它们全部打磨一遍,至少要两三天。”说话时,楚福良嘴角微微上扬,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五六年前,楚福良关掉工作室,来到一家家具厂上班。他虽然工作很忙,但从未放下刻刀,一有闲暇时间,便寻找创作灵感。有一次,他看到一幅《八骏图》,晚上回到家,就把它雕在了橄榄核上。

楚福良偏爱在夜晚创作。这是因为白天工作忙、事情多,难以静下心来。他说:“雕刻核雕时,最重要的就是心平气和。刀头哪怕偏了1毫米,体现在作品上就可能‘谬以千里’。”

这些年,楚福良在圈内有了一些名气,时常有人请他雕刻核雕作品。

他曾雕过一件仅有绿豆大小的核雕作品。起初,他听到客户对作品大小的要求时,还以为对方说错了尺寸。“我那次雕的是一颗佛头,花了三四天才雕完,作品虽然小,但佛头五官俱全。作品刚一完成,就被我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我当时心里一惊,因为作品实在太小了,趴在地上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楚福良说。

刻了十多年,楚福良对核雕的痴迷程度不减当年。“我喜欢上它只用了一瞬间,但会用一辈子去钻研它。”楚福良说。

2024-08-08 本报记者 张智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6772.html 1 小果核上雕出大千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