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命运为孩子们关上了一道门,我就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努力让每个孩子都闪光。”市特教学校培智班班主任刘文娟动情地对记者说。
在特教一线奋战27载,无论是带听障班还是带培智班,刘文娟始终坚守这样一份初心,努力帮孩子们培树自信、点亮生活的希望。
初登讲台 倾力沟通获信任
刘文娟的妈妈是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刘文娟早早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像妈妈一样的人民教师。
1997年,刘文娟走进市特教学校,成了听障班的一名老师。刚登上讲台,她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孩子们入学前使用的手语不规范,老师和学生交流起来互相“看不懂”,只能靠猜。
为了让沟通更顺畅,刘文娟一下课就去找学生“聊天”,逐一了解孩子们使用手语的习惯,并通过眼神、表情等进一步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准确发声,刘文娟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还经常把他们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让孩子们感受声带的振动,从而找准发音部位。
当这些孩子第一次叫出“爸爸”“妈妈”时,刘文娟欣慰地笑了。
分层教学 每天进步一点点
2008年,刘文娟调到培智班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虽然班里只有10名学生,但是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已18岁。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为此,刘文娟把孩子们分为4组,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同一节课上,有些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强,刘文娟就教他们理解复杂的句子;有些孩子理解能力稍弱,就让他们跟着老师读;还有一些更吃力的,刘文娟就把句子分解成词,甚至是单字,再教他们识记。
班里曾有个孩子记忆力比较差,一首《咏鹅》背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但是,这个孩子非常喜欢画画。刘文娟就从他的兴趣入手,带着他一边画一边背,把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这个孩子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
不仅孩子们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方法有所区别,作业和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为刘文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她依然乐此不疲。“分层教学不仅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即使再累也是值得的。”
丰富课堂内容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松松勤快爱干活,彬彬想象力丰富,玲玲喜欢画画……说起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刘文娟如数家珍。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刘文娟通过不同形式,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她带孩子们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生剪纸、用黏土做手工、拼插积木,锻炼他们手部的精细动作;播放短视频、学唱儿歌、做游戏,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下课后,刘文娟还带孩子们到操场上跳房子、跑步、踢沙包、跳绳,陪他们一起玩耍,师生共处,其乐融融。
在刘文娟的爱心陪伴和积极鼓励下,从不回应老师的欣欣,居然能在点名时跟老师用眼神交流了;爱发脾气的梅梅,竟然能和同学们一起唱歌了;爱跑爱闹的轩轩,竟然能安静下来,跟着老师做手工了……刘文娟用爱打开了这些孩子紧闭的心门,让他们走进了一个能写会画、爱唱爱跳、尽情展示自我的精彩世界。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