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然
在沧县姚官屯镇姜庄子村吉庆学校,传统武术是一门重点课程。即使寒暑假期间,学校的武术训练馆也照常开放,免费教学,十里八乡的孩子们在这里追寻着武术梦想。
过去的18年里,这所学校先后培养武术学员1000多人,向沧州市体育学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有近20人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武术,让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们看到了关于未来的更多可能。
今年55岁的张健,是吉庆学校的校长,也是这里的武术教练。习武40多年,他终铭记恩师王志海的教诲:“让更多孩子拥有学习武术的机会,‘武术之乡’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他义务授徒18年,武者的责任与担当、侠骨和柔肠,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满腔热爱
“嘿……哈……”一声大过一声的喊打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回荡在吉庆学校校园里。每天,孩子们要在这里苦练两个半小时。
走进偌大的武术训练馆里,学员们或原地站桩或起跳腾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6岁,练起武术动作来个个一丝不苟。
6台电风扇开足马力,孩子们仍是满身汗水。
在室内角落里,聚精会神注视着孩子们一举一动的,正是张健。
他学习武术,也是从姜庄子村开始的。
20世纪70年代,当时担任姜庄子村小学教师的王志海在校内创办武术队,从各班挑选好“苗子”,义务教授武术。王志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劈挂拳代表性传承人、沧州市武术名家。当时只有8岁的张健被王志海选中,开始学习武术。
从此,农家小院、村边麦场,都成了习武的地方。王志海不仅教他练武,还给他讲武德武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张健很少叫苦、喊累,有一招半式练得不地道,还在课后加时练。最苦的时候,冬天,他的手冻得像面包一样,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十多年风雨无阻,张健不但传承了师父劈挂拳的技艺,熟练了十八般器械套路,也锤炼了自己的意志。1985年,他进入沧州体校学习;1986年,他参加工作,也成为一名武术教练,先后在唐山体校、沧县职教中心、姚官屯中学任教。
2006年,张健回到姜庄子村小学,担任体育教师。从那时起,他接过师父手中的“接力棒”,在学校义务教学生习武。
倾囊相授
从此,张健不再一个人练,而是带着一群人练。他要让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2008年,姜庄子学校扩建翻新,更名为吉庆学校,但没有合适的地方习武。张健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没有场地就自己建,让姜庄子村有自己的武术训练馆。
那段时间,他三天两头去县里,到各处筹措资金。在他的努力下,占地730平方米的武术训练馆在吉庆学校拔地而起。
张健的信心更足了。除了上体育课,他还拿出周末时间,免费教学。在他看来,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磨炼孩子们的意志。每次上课前,他都会重复一句话:“德为先,艺为本,不可恃强凌弱,不可狂妄自大……”
变化,悄然无息地发生在了孩子们身上——有的曾经调皮捣蛋,学武后变得礼貌懂事、规规矩矩;有的原来身体虚弱,练武后变得强壮了;还有的通过学习武术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没有拜师仪式,没有任何报酬,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而这些都离不开张健的付出。没有节假日之分,每天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武术,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他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怎样变白的,也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但他知道,教过的那些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考上了研究生。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入学、毕业,唯一不变的,是张健日复一日的义务传艺。
曾经,不止一个人问张健:“为啥非要免费教,挣点儿钱不好吗?”每一次,他都认真地回答:“教武术是传承,不是买卖!”
正是他这颗纯粹的心,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学习武术。张健带着他们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载誉而归,先后获得20多个省级武术比赛冠军、30多个市级武术比赛冠军。吉庆学校也被确定为沧州市劈挂拳传承基地、传统武术进校园示范校。2020年,上级领导决定,由张健担任吉庆学校校长。
工作量在增加,张健操心的事也越来越多。可即便这样,每周8节体育课他仍坚持自己上。
师徒情深
学武术,是慢功,也是苦功,重在坚持。先学基本功,站桩、踢腿、弹腿、打拳……一年半载打根基,再学个3年拳械套路,这才算入了门。
正因如此,学武术也培养了孩子们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功夫要经得住磨炼、忍得了枯燥。张健想教给孩子们的,是武术背后的人生道理。
在武术训练馆里,来了客人,学生们都要抱拳行礼。在张健看来,这是深厚的武术文化,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训练时,他说得最多的是:“要练武,先学做人。”习武40多年,他一直是这样做的。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健认识了沧县一个孩子。当时,孩子11岁,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也离家出走,他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张健满是心疼,决定带他训练。每周末,他把孩子接到家里,教他练武,给他做饭、买玩具。一晃10年过去了,这个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参军入伍。闲暇时,二人总会打电话聊心事。
除此以外,张健还默默资助了12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今年24岁的张帅,从8岁起就跟随张健练武。当年,他对老师又恨又怕,暗地里还给老师起了个“魔头”的绰号。然而,“魔头”也有柔情的一面。一天放学,突然下起大雨,张帅没带伞,张健看到,就撑着一把伞,送他回了家。
“当时村里的土路,一下雨都是泥。师父就把我背在身上,叮嘱我打好伞,别淋着。”张帅说,等到了家,自己没有挨淋,师父的衣服却湿了。
如今,在河北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张帅,每到寒暑假,都会回学校帮着教学。
这就是张健,一位把武术融入生命的武者,一位武术与武德、做人与做事、侠骨与柔肠融合得几近完美的人。
眼下,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即将开始,张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训练中。
汗水从孩子们的额头一滴滴滚落,但他们的一招一式却无比自信坚定。
看着眼前的一切,张健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