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第05版:05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瀛台故事

赵华英

瀛台是河间府城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历朝历代流传至今的瀛台怀古诗达数十首。因原瀛台旧建筑早已不存,一睹瀛台旧貌是不少人的渴望。最近,笔者找到一张1932年的北洋画报,上面竟有极为清晰的河间瀛台老照片。

这张照片发表于1932年7月21日出版的第807期《北洋画报》。该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影响力很大,在当时中国传媒界被称为“北方巨擘”。《北洋画报》内容包括时事、社会活动、人物、戏剧、电影、风景名胜及书画等,其特点是以照片为主,配上文字,较为直观生动,创刊后成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热销画报。

从画报刊登的照片可以看出,河间瀛台主体为一高大土台,四周以砖堆砌,以防雨水冲刷后垮塌。顶部为一平台,上有一处中国传统的亭阁状建筑,应为供游人停留休憩之用。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河间旧文昌阁倒塌,由官府主持,在瀛台上修了一座新文昌阁,供奉“文昌星”。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姓李的秀才组织捐资,又在瀛台修起一座魁星阁,供奉民间所称的“魁星”。

民间认为,“魁星”“文昌星”均是传说中主管读书考试、文运功名的星宿,可保佑读书人才思敏捷、金榜题名。据乾隆《河间县志》记载,瀛台位于府城东南角,原为宋代瀛州知州游观登览之所,但已不知何时修筑。旧志称其高五丈、周长十丈,在台上向四周瞭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但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颓废无修了。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原瀛州升格为河间府,从中可知瀛台历史已有千年。再看《北洋画报》中的照片配文,“左图为后魏及唐代之瀛州,宋时改为河间府,以至于今。唐初十八学士登瀛洲,世人传即此地,故筑台以纪念之云。”

唐太宗李世民曾设“文学馆”以招贤纳士,选中18人分为三班,每日有6人值宿,彻夜讨论诗文典籍,号称“十八学士登瀛洲”。“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后人曾创作“十八学士图”,画中学士云集“瀛洲城”。河间古称瀛州,虽然此“瀛州”非彼“瀛洲”,但瀛台被水面广大的瀛海湖包围,景色与“瀛洲”仙山颇为相似。《北洋画报》提到瀛台与“十八学士”有关的传说,应是一众学子文士在瀛台赏景,提到“十八学士”之事,后来越传越广,遂成典故。仔细端详《北洋画报》上的这张老照片,顶上的亭阁依然完好,高台表面的砌砖已风化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露土塌陷,底部站着两位游客,应是专为探访古迹而来。

千年来,瀛台留下了太多历代名人的足迹,结合流传至今的部分诗文,瀛台旧貌更加引人遐想。明代杜佺有《瀛台春望》诗道:“晴云如困柳如痴,丹杏开残碧草齐。一派望瀛台下水,暖风迟日浴凫鹥。”诗中写的是一个柳长莺飞的春天,晴空万里,云卷云舒,杏花刚刚开败,地上的绿草已经很高。白天渐渐长了,站于瀛台之上,望着一片春水荡漾,几只水鸟散漫地游着,游客的心都要融化在这如醉如痴的美景里了。

清代河间才子戈涛有《瀛台》诗:“缥渺瀛台上,西风送晚晴。霞光散林赤,海气混天清。秋草毛公垒,寒烟帝子城。高楼连粉堞,徒倚远愁生。”此处所写是河间古城的秋天,作者在瀛台上远望古城,西风吹来,瀛海湖上水波摇动,陆地上已是秋草枯黄。想到城内的瀛台,还有城北的毛公墓等古迹,再看到不远处雉堞俨然的古城墙,一种萧瑟与乡愁从心中油然而生。

1930年代,河间文香村(今属大城县)人、北平文艺界名士贾仙洲,在一个夏天回家乡小住,曾到瀛台怀古,作《五言古风》一首,其中有“我酷爱瀛台,孤劲英雄姿。炎夏住瀛城,随友复来斯”的句子。那时候的河间,城内的高层建筑很少,瀛台还是巍然高耸的制高点。此后,很少再见到瀛台的图文资料。这张1932年7月的《北洋画报》,遂成为瀛台古迹最后的背影。

2024-08-15 赵华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7643.html 1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瀛台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