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锣剧音乐
这段时间,沧州河北梆子剧团琴师、音乐唱腔设计李刚,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忙碌的工作与演出间歇,他挤出时间,为扩编版南锣剧《老少换》谱出新旋律,用于即将开始的排练和演出。因为近7年来,他一直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为挖掘整理的南锣剧设计出音乐和唱腔。
8月12日,新版南锣剧《老少换》的唱腔设计终于完稿。李刚赶紧录制出新唱腔让演员学唱小样,并为演员及乐队演奏员一一示范。而非遗音乐原创作品《运河古韵》和《长河》也正在构思创作中。
李刚出生于献县一个艺术家庭,自幼酷爱民乐,1982年考入县评剧团艺校学习二胡、板胡演奏,16岁便登台拉主弦。后来,他又拜河北梆子板胡演奏家赵二宝为师。
近年来,李刚一心投入到沧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南锣剧、运河号子吼、渔鼓调、肃宁武术戏和南词剧、北路梆子、东路哈哈腔和秧歌调等古老剧种和非遗音乐,从唱腔旋律到演奏乐器,他挖掘整理出多个沧州濒危剧种和非遗项目的音乐体系。在他的整理下,这些艺术样式逐步恢复了原汁原味的古老旋律,并登上越来越大的舞台。
李刚对于南锣剧音乐的挖掘整理始于2018年。当时,原沧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戏曲编剧赵宪坡邀请李刚协助参与沧州古典音乐的相关研究,濒危剧种南锣剧成为重点挖掘整理的对象。
李刚在南锣剧代表性传承人郭兰芳的引导下,走访了健在的南锣剧老艺术家,并收集了大量关于南锣剧的文献资料。
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李刚弄清了南锣剧的主要伴奏乐器:龙头琴(嗡子)、南锣(铛子)、南钵(铙)、F调九孔管和C调小管。但这些乐器的实际形制和演奏方法是怎样的?南锣剧的主旋律又是怎样的?一系列谜团等待解开。
为了弄清南锣剧的伴奏乐器和演唱旋律,李刚踏上了漫长的探寻之路。
在搜集来的一张南锣剧古乐谱上,唱词下画着一些难以理解的图案和符号。李刚通过辨别文字标记,断定这是一张工尺谱,但那些符号和图案的含义不明。
为此,他专程赶赴山西五台山等地,从佛教和道教音乐中寻找答案。幸运的是,那里的宗教音乐乐器中恰好还有南锣和云锣,乐谱也沿用了传统的标记方式,这让李刚大喜过望。
F调九孔管是沧州独有的南锣剧伴奏乐器,李刚惊奇地发现,和普通管子不同,这种乐器竟有9个孔。为了弄清第九孔在演奏中起的作用和吹奏指法,李刚又赶赴天津静海和廊坊大城,拜访了几位精通管乐的老艺人,终于弄清了第九孔的用途。为了制作出规范的龙头琴,他多次去肃宁等地试制,并反复研究龙头琴的指法、弓法、把位和调式转换,还专程去中国古乐器博物馆,观摩全国唯一一把古龙头琴,拍照记录下它的形制特点。
一次次寻访,让南锣剧音乐的秘密一点点被揭开。
2019年开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原沧州市艺术研究所的组织下,经典剧目《顶灯》进入复排阶段,著名导演梁宝璋受邀成为该剧的艺术指导。经过精心打磨,2020年,《顶灯》参加了文旅部组织的“昆山百戏”盛典展演,走到全国观众面前。
近期,李刚按照“行当模式化”的思路,重新设计了新版南锣剧《老少换》的音乐唱腔。
新版《老少换》包含表演唱、合唱和独唱等演唱形式和很多古典戏曲音乐调式和板式,在保留非遗主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民乐队,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增强。演出时长由40分钟延长到一个半小时,达到了舞台音乐剧的演出标准。
挖掘肃宁武术戏
李刚不仅致力于南锣剧的音乐研究,近年来,还把很大精力投在肃宁武术戏的挖掘整理上。
“武术戏”相传源于明代,特点是以武术动作配合口语讲述,边打边说。伴奏只有打击乐器,没有文场伴奏,可随意演唱京剧、昆腔等不同剧种的唱腔。武术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武打有别于戏曲开打,而是用真刀真枪,将武术表演和戏曲表演完美融合。很多现存的经典武术套路都能在表演中看到,代表剧目有《三打祝家庄》《燕青打擂》《大溪皇庄》等。
武术戏系统的剧目理论近乎空白,李刚正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抢救性挖掘整理武术戏音乐和表演方法,力求为后世留下资料。他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肃宁搜集、记录、整理,并考虑为武术戏加入当地的传统民乐,让武术戏不再只限于街头演出,从而发展成为独立的舞台艺术。
此外,他还在挽救肃宁另一种濒危地方剧——南词剧。南词剧是肃宁独有剧种,以表演唱为主要艺术形式。为了解和挖掘南词剧的剧种特点,在肃宁武垣风戏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倪瑞杰的帮助下,李刚特地找到了还能表演的老艺人学习。但由于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且多靠师傅口传心授学艺,故而未能系统掌握这一剧种的表演理论。李刚只能仔细观察老艺人们的表演,聆听他们的演唱,一点点总结记录下来。
在李刚的努力下,武术戏和南词剧表演特征逐渐清晰,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李刚希望能够联合有识之士,尽快为这两个剧种打造出代表性剧目,让它们展现肃宁的历史和故事,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改编“运河号子吼”
运河号子,是过去运河两岸的河工和船工们“吼”出来的曲调,那一声声悠长的号子,见证了他们清贫、单调、漫长的漕运生活,也是他们乐观精神的最佳见证。
李刚与运河号子的缘分其实挺意外的。1989年春,他到沧州市区办事,办完事后在新华桥闲逛,猛然看到一大群人围着看一位老人吹乐管,好听的乐声不时赢得众人的掌声。李刚挤入人群,经打听得知,这位吹管的老人名叫杨继海,已经87岁了,他吹的是沧州独有的乐器——C调小管,吹的曲调,老人管它叫“运河号子吼”。
李刚瞬间被管子发出的旋律吸引,直到散场也没听够。他临时改变行程,决定留下来向这位老人学习。第二天,他又去新华桥头听这位老人吹管,一边听一边把精彩的曲调记了下来。
老人看眼前的年轻人对他的吹奏如此感兴趣,便打开了话匣子,自称从小跟随姥爷在运河边长大,姥爷精通音律,经常把“嘿”“吆”“呀”“哇”“嗨”等字编成曲调,用来为纤夫们加油鼓劲,因风格粗犷豪放,故名“运河号子吼”。
新华桥头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李刚对沧州民乐更加着迷。此后,他有意识广泛接触沧州民乐,在全国各地演出期间,也留心收集各地非遗曲调,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新华桥头的这次经历,更是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2018年,沧州知名吹奏乐队沧州光头乐队找到李刚,请他帮助谱写一首原创吹奏乐。李刚立刻想起杨继海老人和回荡在记忆深处的运河号子,很快便创作了非遗吹奏乐作品《运河号子吼》,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关注。
后来,在文旅部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运河号子吼》又加入了舞蹈表演,参加了文旅部举办的“运河情 江南韵”展演,并登上了河北电视台“强国复兴有我”晚会和“双争有我”端午节大型晚会。同时,李刚还巧妙地将《运河号子吼》的主旋律,运用到了河北梆子的一些新编古装剧中,令人耳目一新。
李刚说,传统音乐是一座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进入其中就像一个淘金者发现了金矿,只要潜心研究,就可以找到守正创新的“金钥匙”,就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他为传统剧、现代戏、舞蹈、非遗古典音乐等不同艺术种类创作的130余个作品中,经常能找到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子。
李刚的艺术生涯是探索与传承的交织,他用实践证明,古老的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反而具备着可以与当代生活共舞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