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2日
第06版:06

46岁那年,郭雪迎从长辈手中接过大旗,成为弓撑闭形门第五代“掌门人”。从此,他心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28年过去了,他始终将义务授拳视为使命,并收了上千名学生——

“郭掌门”的故事

郭雪迎教孩子习武。

郭雪迎练习清招短拳。

郭雪迎的学生获得过很多荣誉。

一张八仙桌,兵器摆两旁……28年前,河间市兴村镇郭赵庄村举行了一场仪式——46岁的郭雪迎成为弓撑闭形门第五代“掌门人”。

郭雪迎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称呼自己,不管是“郭掌门”,还是“郭师傅”“郭大爷”,在他心里都一样。“‘掌门’不过是个称呼而已。”他真正在意的是那份责任,“既然当了‘掌门’,就要把门派武功发扬光大。”

苦与乐

19日下午,大雨从天而降,74岁的郭雪迎盯着手机里的天气软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做晚饭时还盼着,“雨能停一停就好了。”

多年来,除了春节和天气不好的日子外,他都会在运河区丽景社区的大院里义务教孩子们练习门派武功——清招短拳。

在武术课开课前,雨停了下来。孩子们喊着“师父”陆续来到社区,那场面让郭雪迎想到了小时候。

郭雪迎7岁跟着长辈练习清招短拳。清朝时,这门功夫由京城传到河间,其后200多年里,郭家世代习练。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郭雪迎自然而然对武术产生了兴趣。

为了练就一身武艺,他吃了不少苦。

“那时候,师父会在土坯墙上贴100层纸让我们打,纸被打烂了就重新贴,直到拳头打在墙上感觉不到疼,才算合格。”就这样,郭雪迎练了3年。到最后,那面墙被他打出一个窝儿,连墙体里的土坯砖都碎成了渣。

练武时难免受伤,郭雪迎的奶奶和母亲瞧着心疼,而郭雪迎却乐在其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凡有一招半式没练好,郭雪迎都会主动加练。

兴与衰

弓撑闭形门自成立之初,便有“不得卖艺牟利”的门规,弟子有责任义务传授本门武功。

在郭雪迎眼里,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过去,人们练武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为了养家糊口。郭雪迎的曾祖父、祖父就曾凭借一身武艺当过保镖护院。

也正因如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门派不愿轻易将功夫外传,能做到义务传授的就更少了。

开放、包容,在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弓撑闭形门慢慢发展壮大。郭雪迎曾听长辈说过,门派声势最旺时,在周围20多个村子建有习武场,人们纷纷习练清招短拳。

世事流转,有兴便有衰,弓撑闭形门也曾遭遇过门庭冷落的境遇。“最难的时候,就连我们本村都没多少人练了。”郭雪迎惋惜地说。

郭雪迎27岁来到沧州市区工作,46岁成为弓撑闭形门的“掌门人”。面对长辈和师兄弟们,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门派武功发扬光大。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为了重振弓撑闭形门,从担任“掌门”那年起,郭雪迎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授拳。

考虑到清招短拳在河间一带有一定群众基础,他便三天两头往老家跑,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毫无保留地教。交通费、餐饮费……义务授拳期间产生的所有花销,他都自己承担。

“要想将门派武功发扬光大,光在河间教远远不够!”郭雪迎要把公益武场开到沧州市区来。

消息一出,很快就吸引来了八九个孩子。孩子们“师父”“师父”地叫着,就像他当年喊自己师父一样。

没有把式房,郭雪迎就带着孩子们在胡同口、街道旁练。每天清晨或是傍晚,路人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郭掌门”的名声越传越远。这些年,跟随他学武的孩子一拨接一拨,其中有不少孩子在各种赛事中获奖或是走上专业道路。

谁都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可自打郭雪迎当了“掌门”,成了这些孩子的师父,他就变成了“铁人”,极少因为个人原因停课。

28年,一直如此。

钱不重要

这些年,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又渐渐浓了起来,很多人靠传授武术赚了钱。门派里有人向郭雪迎建议:“要不咱也收点学费,或者找家武馆干兼职。都是教武术,为啥咱非得做赔本买卖?”

郭雪迎立场坚定。他说:“收费绝对不行!义务授拳是门规,不能改!”

郭雪迎虽然早早离开农村,但日子也不富裕。妻子没有稳定工作,他也在多年前下了岗。可就算这样,他也没动过收学费的心思,甚至还经常往里搭钱。

义务授拳的第二年,他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街头受罪,花了四五千元钱,在自家平房后面搭了三间把式房。

在当时,这笔钱相当于他们全家好几个月的收入。

郭雪迎铁了心要教下去。他知道,没有妻子的支持,他绝对坚持不到现在,所以每天都抢着干家务。

2011年,郭雪迎搬到位于运河区的万泰丽景小区居住。社区书记知道他的故事后,免费为他提供了授课场地。从那以后,除了春节和天气不好的日子外,他都来这儿传授武术。

郭雪迎把跟他学拳的孩子当成自家孩子,不仅免费教武术,还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

这不,采访刚结束,郭雪迎便急急忙忙往家赶。他笑着说:“孩子们约好了中午来家里吃饭,点名要吃我做的烫面饺!”

2024-08-22 46岁那年,郭雪迎从长辈手中接过大旗,成为弓撑闭形门第五代“掌门人”。从此,他心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28年过去了,他始终将义务授拳视为使命,并收了上千名学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8210.html 1 “郭掌门”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