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宁美红
在线上卖桃
以往,每到果蔬成熟时,渤韵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于丽丽都会在她的朋友圈里“吆喝”着卖货。然而,今年农场的桃子成熟了,于丽丽的朋友圈却没有啥动静。
“现在,我的短视频账号‘黄骅双姐’有上万粉丝关注。我只在短视频平台发发视频,就能把桃子卖出去。”于丽丽道出了缘由。果然,农场的桃园开园仅7天,4500公斤桃子便被粉丝抢购一空。
于丽丽是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孔店村人。2017年,她从北京辞职,和妹妹于双双在滕庄子镇西道安村创办了渤韵种植家庭农场,并以“黄骅双姐”为名,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农场的动态。
“双姐家的金霞油蟠可以采摘了。这些桃子成熟度高、桃味浓,而且甜度高,欢迎大家前来品尝……”自“黄骅双姐”账号发布开园的视频后,来采摘的顾客一拨接一拨。两个顾客看到视频后来到农场,一次就摘走了500公斤蟠桃,后来,他们又复购了三四次。一些老顾客看到于丽丽发布的采摘动态,赶紧安排时间前去采摘,生怕去晚了吃不上桃子。
渤韵种植家庭农场的桃果为何这么受欢迎?
“我们都是等到蟠桃九分熟时才开园。虽然桃果的成熟度过高,损耗会多一些,对我们的经营不利,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吃到口感最好的桃子。”于丽丽说。
除此之外,在种植管理中,她还使用了小“妙招”——除了在桃园里施用农家肥外,还给土壤里施入了蚯蚓粪。
“蚯蚓粪属于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让土壤变得更疏松,从而促进桃树生长。蚯蚓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提升水果的口感也有益处。”于丽丽说。
成长的代价
“在磕磕绊绊中前行。”这是于丽丽对自己的务农事业的总结。
由于于丽丽的家乡孔店村有着悠久的冬枣种植历史,于丽丽、于双双姐妹二人产生投身农业的想法后,首先把目光瞄向了冬枣种植,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经营好家中的4亩冬枣林。
2018年,靠着把控冬枣品质和搭建销售网络,姐妹二人将4亩地的冬枣销售一空。有了经验后,她们又流转了16亩土地,扩大冬枣种植规模。考虑到管理冬枣费工、费时,而且只种冬枣产品太单一,姐妹二人还流转了50亩地种植桃子、苹果、葡萄。
“种植桃子、苹果、葡萄,一是比冬枣管理更节省人工,二是可以丰富果品品类,增加客户黏性。”于丽丽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些骨感。
今年年初,受倒春寒的影响,农场内的冬枣树、金凤黄桃树等遭受了冻害,许多果树甚至整株死亡,农场因此损失约20万元。亲朋好友都感到惋惜,于丽丽却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做农业,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次损失正好警示我们,要提前调整种植结构。”于丽丽计划不再种植金凤黄桃,并减少冬枣的种植面积。同时,淘汰不好管理的苹果树。看到金霞油蟠通过了天气和市场的双重考验,于丽丽准备再多种10亩金霞油蟠。对市场反响好的辽峰葡萄和阳光玫瑰葡萄,则保留了下来。
农场的种植结构在变,姐妹二人做农业的初衷却没有变。“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给大家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
每年,农场都会坚持在多数桃子达到高成熟度后才开放采摘,因此产生了不少成熟度过高、不易存放的桃子,损耗率达到10%。这样一来,只能打折销售这些桃子,将原来每公斤能卖到12元的桃子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卖出。
“虽然农场赚的钱少了,但大多数顾客吃到的桃子都是好吃的。这样一年又一年,就能不断积累顾客。”于丽丽说,“毕竟,我们卖的不只是这一年的桃子,而是未来很多年的。”
拍出来的销路
截至目前,“黄骅双姐”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近500条作品,吸引了1.7万名粉丝的关注。
记者翻看这些作品,也感受到了于丽丽姐妹二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变化。“黄骅双姐”账号前期发布的内容,主要是与冬枣管理有关的农业知识,后期发布的内容则侧重展示农产品、分享农场生活。这些变化,是于丽丽持续学习的结果。
投身农业前,于丽丽在北京经营建材生意。多年的销售经验让她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看到拍短视频有可能助力农业发展,她立即踏上了前往石家庄学习的旅程。
在石家庄学习期间,于丽丽一边努力吸收知识,一边加紧练习,一学就是大半年。
“我最开始拍摄的内容,主要面向和我们一样的种植户,对于涨粉很有帮助。但是,随着种植的规模大了,我就得把账号的目标群体锁定在顾客上,这样才能拓宽销路。”于丽丽说。
网络对于丽丽来说,不仅能帮助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是她提升自我的又一阵地。
刚开始,于丽丽的种植管理经验并不多,她只能边种植边学习。
她关注了不少“农业大咖”的账号,每天干完农活后,就在网上钻研这些“农业大咖”分享的知识。
“像果树新品种、给果树施蚯蚓粪,都是我在网上学到的。”于丽丽坚信,只有善于学习、不停学习,才能为农场的发展找到更多机会。“这几年,我们又养了一些鸡、鸭、鹅,将经营范围从单独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现在,不光学习内容要随之丰富,拍摄内容也要围绕着这些变化展开。我要更好地利用网络,打造出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