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第03版:03

任丘市侯圪垯村:

支书带头种地 闯出致富新路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周琳琳

今年,在任丘市于村镇侯圪垯村,村党支部书记程锁强种植的玉米地吸引了不少农户的目光——和周边农户的玉米地相比,程锁强地里的玉米种得更密,地面上还铺着一条条黑带子。

“今年,我尝试采用宽窄行模式密植玉米,每亩地比以前多栽了1000株苗。地里的苗多了,需要的水肥更多,就需要铺设滴灌带,及时为植株补充水肥。”程锁强说,地里的黑带子便是滴灌带。需要灌溉时,他只需走到闸口处扳下开关,位于玉米植株底部的黑色滴灌带便能出水,为植株“解渴”。

“这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我今年首次使用。这项技术把浇水和施肥结合起来,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均匀地将肥水输送到作物根部。”程锁强介绍道。

他说,通过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实现了精准灌溉,还能在节水、节肥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应用这项技术后,他们也不用像以前一样需要多个工人撒肥、搬运水带了,大大节省了人工。

“如果能通过宽窄行种植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种田收益,没准可以带动起更多人加入农业生产,促进我村土地流转,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程锁强十分期待。

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是程锁强走上规模化、科学化种植道路的初衷。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想种地、能种地的人渐渐少了。年轻人更愿意外出上班,不想种地也没有时间种地。上了岁数的人倒是还想种地,但是体力渐渐跟不上了,种地的路数也是老一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程锁强说。

看到这些问题,前些年,程锁强便当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流转土地,想走出一条规模化、科学化种田的新道路。他成立家庭农场,流转了村集体的百余亩土地进行集中耕作。20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看到村民们的种田积极性越来越低,他又相继流转了七八十户村民的百余亩土地。

抱着给村民们办好事的想法,程锁强以每亩地1000元的租金流转了土地。他说,农场挣多挣少不要紧,重要的是能把土地利用起来,让村民们得到实惠。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就算不种地,每年也有稳定的收入。年轻的村民去工厂打工,再也不用担心农忙时还要请假务农、耽误挣钱,真正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

对于还想种地的老年人,就算他们把土地流转出来,也能到农场打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这样一来,他们除了能收入一份土地流转金,还能再挣一份工资,收入比自己种地时多了不少。

程锁强在土地里的探索,引起了镇党委、镇政府的注意。2022年,为壮大镇域内各村的村集体经济,镇党委、镇政府引导包括侯圪垯村在内的12个村成立合作联社,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成立农业产业园种植设施蔬菜。经过商议,由侯圪垯村作为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实施主体。这样一来,在兼顾自家农场的同时,程锁强又扛起了带头发展农业产业园的担子。

“我们成立合作联社后,建起6个温室和22个冷棚,前期主要是种植蔬菜。12个村的老百姓十分关注产业园的发展,作为负责人,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为了让种植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程锁强和其他负责人多次到我市肃宁县、衡水市饶阳县等地学习蔬菜管理技术。为让种出的蔬菜卖个好价钱,他们还到市场上拜访客商跑销路。

“除了种蔬菜外,合作联社还种植了300多亩大田作物。种植产业发展得好,除了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外,村民们也能受益。农忙时,种植基地每天要雇百十来名村民。上了岁数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天能挣100多元。”程锁强说。

2024-09-01 任丘市侯圪垯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9163.html 1 支书带头种地 闯出致富新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