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姜 瑶
近日,走进位于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的签子馒头制作工坊,记者见到了一派忙碌的景象。和面、揉面、制作馒头、醒发、蒸制……流水线不停运转,工人们有序忙碌着。
随着馒头新鲜出炉,诱人的香味飘满工坊。
不同于其他地方生产的圆鼓鼓的馒头,这里生产的都是两头尖、中间粗的细长馒头。而且,一个个馒头被并排插在签子上蒸制,让人觉得甚是新奇。
“这是签子馒头,因为插在签子上蒸制而得名。签子馒头是山东的传统面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好吃。今年,我们特意学来制作技艺,建起制作工坊。”工坊负责人薛兴军介绍。
薛兴军说,现在工坊每天可生产1万多个签子馒头,卖到盐山县城的蔬菜店、面食店,供不应求。
“刚开始,顾客只觉得签子馒头的外形新颖,但是不知道是否好吃,购买的人并不多,我们就让大伙儿免费试吃。品尝后,人们发现签子馒头的口感更筋道。渐渐地,购买的人多了起来,销路就打开了。”薛兴军说。
薛兴军蒸的签子馒头口感筋道,与他们使用旱碱麦面粉密不可分。其实,在制作签子馒头以前,薛兴军是加工旱碱麦的。
薛兴军是土生土长的薛堂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去年,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后,他把目光瞄向了旱碱麦加工。
为此,他在薛堂村建起旱碱麦石磨坊,引入了石磨设备和电磨设备,并定期向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农户收购旱碱麦。
为了能磨出优质面粉,他收购的多是颗粒饱满、杂质少的旱碱麦,给出的收购价每公斤比别人高出几分钱。
经过薛兴军的不断摸索,他的旱碱麦面粉加工走上正轨。去年,薛兴军的亲戚偶然吃到了签子馒头,觉得这种馒头很好吃也有特色,便建议薛兴军也加工签子馒头,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收益空间。为此,薛兴军专门到山东学习签子馒头制作工艺,然后建起工坊。
“除了使用优质的旱碱麦面粉作为原料,我们还采用老肥发面,并注意把控好发面的温度和时间。”薛兴军说,“目前,我们已掌握了签子馒头的制作工艺,也初步打开了市场。下一步,我们还要提高产量,面向沧州市区销售签子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