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第06版:06

外孙“抓周”

胡庆军

转眼,外孙就要一周岁了,女儿也早早地为她儿子一周岁的“抓周”策划、忙碌起来。

从小在长辈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女儿,从结婚那一天起突然就长大了。原先对很多生活细节依赖我们的女儿,开始学会全面、合理地处理生活的事情,每每我和妻子与她聊天,原先听我们聊天有时表现得有些不耐烦的女儿现在学会了认真倾听,即使有时和我们的意见相左,她也总是想方设法努力沟通,力争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让父母、公婆以及她与女婿都能接受,但我知道大多数事情上她是牺牲了自己的某些设想和看法的。

这次为她儿子“抓周”也是,她和女婿把每一个细节都和我们、和她公婆进行了沟通,尽量满足了我们和她公婆的要求。

“抓周”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周岁礼的重要仪式,繁琐或者简单,都充满了浓浓的爱。

女儿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抓周”该准备的东西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提前买下。“抓周”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寓意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抓周”最早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已逐渐普及全国。过去,人们生活不富裕,所以大多数家庭的“抓周”仪式比较简单,如今生活好了,“抓周”也就被融入了现代和时尚的元素,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家庭团聚,也体现了教育意义。

女儿说,“抓周”仪式通常在孩子周岁当天或提前一天举行,我们最后决定在小外孙一周岁生日当天举办。女儿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书本、笔、算盘、钱币、小秤、丝绸、玩具等,这些物品分别代表了读书仕途、文才、商业头脑、财富、公正、衣食无忧和快乐等寓意。

“抓周”当天,外孙被打扮得如同小王子,还不会说话的他咿呀咿呀好像和每一个人打招呼。8月的天气还是有点热,小外孙穿了红色的衣裤,露出一截白嫩嫩圆滚滚的小胳膊,圆鼓鼓的小脸蛋上一对黑葡萄般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大人说笑着,一脸的懵懂、呆萌。女儿提前一天把家里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很别致,墙上挂着一长串粉色气球和喜庆的对联,桌上花瓶里插着鲜花,地上布毯放满了女儿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物件,预定的“抓周”时间未到,孩子的奶奶将孩子放到离东西稍远的垫子边上,顺手递了本儿童书,孩子便煞有介事地翻起书来,小大人一般,可爱至极。

人员到齐了,“抓周”正式开始,几个大人一边笑着一边不停地给孩子拍照,然后就指着桌上的某样东西,指引孩子去抓。大家都睁大眼睛期盼着。而布垫子上的外孙呢,左看看右看看,似乎一下子看花眼了,迟迟没有下手去抓。过了一会儿,小外孙看着满垫子花花绿绿的东西,伸出胖胖的小手一把抓住一支笔,接着又抓起可爱的小碗儿,一会儿,又丢开笔、小碗,抓钞票,看了看,不感兴趣,扔在一边……“看来小宝宝长大以后做银行家。”“抓笔好,以后当状元!”“抓个苹果也不错,平平安安。”……

看着外孙的样子,想起这一年来,外孙越长越懂事,越长越可爱,那么稚嫩、那么顽皮、那么天真,让我的疲惫、烦恼烟消云散。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天伦之乐吧。小小的“抓周”仪式,其实寄寓着大人们对孩子最深的祝福与期望。

记得一本故事书里说,王羲之在周岁生日那天,抓到了毛笔,并在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曹彬的“抓周”故事则记载了他在“抓周”时左手抓了武器,右手取了礼器和大印,而他长大后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象征物相契合。至于贾宝玉的“抓周”,他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时,却只选择了脂粉钗环,引起了他爹的不满,这或许是对贾宝玉性格的一种暗示吧。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抓周”价值理念和家庭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抓周”作为纪念婴儿周岁的一项游戏性质的仪式再度受到了大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抓周”视为一种趣味性较强的庆祝活动,更多地注重仪式感和家庭团聚的乐趣,而非过分迷信抓取结果的预示作用。

“抓周”作为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共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也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它在鼓励人们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外孙的“抓周”在欢声笑语里开始、结束,孩子如一只小鸟,欢快地在家里跳跃,尽情地欢唱。孩子心中是如何想的,大人们不知道,若干年后孩子自己也肯定记不得,但从这一刻开始,孩子的年龄不会再以月为单位计算,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在他心里肯定会越来越奇妙。

2024-09-04 胡庆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9548.html 1 外孙“抓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