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崔志远
“如今家里通了天然气,做饭更方便了,大伙儿再也不用扛煤气罐上楼了。”最近,运河区曙光街社区粮食局小区1号楼和2号楼的居民高兴地谈论这件事。
粮食局小区是个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多年来,受各种原因影响,这个小区这两栋楼一直没有通上天然气。尽快用上天然气,成为居民的热切期盼。
为解决这一难题,自去年8月份起,社区工作人员反复与社区“后援团”成员沟通协调,并多次召集小区居民代表进行协商,终于使得粮食局小区1号楼和2号楼通天然气的难题得到解决。
粮食局小区这两栋楼能通上天然气,得益于社区“后援团”的帮助。
曙光街社区“后援团”,由楼门长和辖区单位相关人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等组成。每次辖区出现难题,“后援团”成员都主动帮忙。
曙光街社区辖区内共有11个小区,其中,10个是无物业老旧小区。“小区内路面破损、路灯坏了、井盖塌陷……种种难题仅靠社区工作人员去解决,力量有限。”曙光街社区党委书记史文胜介绍说,辖区内单位多、商场多、写字楼多……社区党委决定整合多方资源,成立社区“后援团”。
上周,在曙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与城管、商务、交警部门的负责人及同天购物中心、华北商厦解放西路店的负责人坐在一起,就辖区环境卫生治理问题进行了协商。“我们单位每周都安排相关人员对商业街区的路面卫生进行检查,哪儿不干净,就立即派人过去清扫。”“我们将定期对包联小区内乱堆乱放的杂物进行清理。”“后援团”成员结合各自责任区内的情况,进行了沟通交流。
这样的协商交流会,曙光街社区经常开展。每次协商交流会上,社区“后援团”成员坐在一起,针对近期辖区在老旧小区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的难题进行商讨。
为确保辖区环境卫生清理无死角、无盲区,社区工作人员征求“后援团”成员意见后,将辖区公共区域进行了责任划分。史文胜指着社区“后援团”责任划分表详细介绍道:“沧州会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民族会馆门口的这片区域;华北商厦解放西路店负责商场附近的那片区域……辖区内哪个单位负责哪片区域,表格上列得清清楚楚。”
平日里,曙光街社区“后援团”成员不仅对各自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负责,还积极为社区事务建言出力。史文胜说:“前些日子,天气预报说近两天有大雨,华北商厦解放西路店的相关负责人就提前派工作人员给社区送来了抽水泵。经常有‘后援团’的成员给我打电话,问社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如今,辖区多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大伙儿争着为社区治理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