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兵。
战火纷飞的年代,陈月山17岁参军入伍,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英勇杀敌。
新中国成立后,陈月山作为第一代守岛人留在了海南岛,为海南省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硝烟散去,老人带着自己的故事进校园、进军营,为后代留下了一段段红色记忆。
今年6月21日,97岁的陈月山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热血往事并没有随之消散,而是被许多人铭记着。
从军报国 身经百战
1927年,陈月山出生在盐山县张会亭乡徐东北村(今属海兴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打破了他和家人的平静生活。
陈月山目睹国破家亡,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随后逐步接受进步人士传播的红色思想。1944年,17岁的他,加入八路军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入伍后,他跟随部队拔除了小山、苏基日军据点,参加了解放无棣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月山不顾家里的爹娘,又随部队北上,参加了山海关战役、四平战役以及辽沈战役等。
陈月山的儿子陈伟岗常听父亲讲起战斗往事,有时听着听着,泪水不由得就溢出了眼眶。
他说,在东北,父亲所属的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辖第16、17、18师,由新四军3师7旅、渤海军区3个团等部组成。这支部队1946年9月成立于黑龙江省双城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当时,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的主力部队之一,曾参加四平保卫战等重要战斗。
聚歼敌人王牌部队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辽沈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围歼国民党军西进的廖耀湘兵团,东野总部的作战方针是“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在运动中围歼国军廖耀湘兵团。陈月山所在六纵的任务则是拖住“后尾”。在廖耀湘兵团无法通过黑山而准备撤返沈阳时,六纵及时赶到厉家窝棚一带,堵截了敌人的退路,从而完成了对廖耀湘兵团的围歼。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敌人出动10万精锐之师,六纵只有两个师,约3万人。而且,历家窝棚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非常适合机械化作战。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我军六纵官兵寸步不让,像钉子一样钉在了雪地上,打退了敌人10余次冲锋,以惨重的代价堵住了敌人的去路。
陈伟岗说,在这场战斗中,父亲的右肩中弹,鲜血直流,仍坚持着阻击敌人。
“这场战斗,父亲印象深刻。虽然受伤,但他总会略带自豪地说,截住了廖耀湘,打败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可都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陈伟岗说。
战斗结束后,陈月山被送至医院。可医生在给他做手术时,发现麻药没有了,陈月山忍着剧痛让医生取出了子弹。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对他心生敬意。
一路南下 解放海南岛
辽沈战役结束后,陈月山随四十三军入关,一路南下,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广州战役、广西战役等,跨越数千公里,从北部边疆一直打到了海南岛。
陈伟岗说,父亲总是称四十三军为“铁军”,因为,四十三军所到之处,都会取得作战胜利。
在渡江战役兰溪战斗中,陈月山再次负伤,他一边疗伤一边随部队继续南下。
1949年底,国民党残部败退至台湾、海南岛、舟山群岛和闽浙沿海岛屿,企图利用海峡天堑固守岛屿,阻止解放军进攻。为消除敌人对东南沿海的破坏、骚扰,中央军委指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进行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解放海南岛。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共8个团、2.5万余人,分乘380艘帆船、32艘机帆船,从雷州半岛南端启航。经过与国民党军舰彻夜海战,突破了海上封锁。随后,部队与岛上守军开战,陈月山和战友们所向披靡,歼灭了敌人主力。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岛解放。这场战役历时58天,我军粉碎了国民党陆海空军的立体防御。陈月山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守岛人,留在了海南岛上。
在陈月山的军旅生涯中,从辽阔平原到跨海作战,从北部边疆到祖国最南端,他用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成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3年,陈月山从部队转业,留在了海南工作。战争年代,他两次受伤,因此一直享有残废军人待遇。后来,他在海南外贸食品进出口公司退休。
老人一直保持着家乡口音和饮食习惯,见到家乡的人也倍感亲切。
陈伟岗说,父亲生前常常高声唱起《八路军军歌》,歌声中充满了爱国之情。还有一条在临高角解放纪念馆中展示的旧军毯,从东北到海南,跟随父亲走过了近80年。
“父亲1944年参军入伍,无论战争多么残酷,环境多么恶劣,从未说过苦;远离家乡扎根海南,从未有过怨。他戎马一生,用热血和激情表达着对祖国的爱,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陈伟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