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
第7R版:

“刨根问底”万树森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66岁的万树森几十年最喜欢的事就是“刨根问底”式地读书研究。他说,凡事都要系统学习,不随波逐流、不以讹传讹,才能把知识学懂学透。

几百万字的笔记

走进万树森的家,目之所及最多的并不是书,而是笔记本。大大小小的几百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这几十年看过的书、书里的知识点和他的所感所悟。

万树森的家乡是盐山县边务镇薛沃村。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在村小学和乡中学任教8年。无论上学,还是从教,书始终是他的亲密伙伴,只要有空闲时间,他总是手不离书。

1983年,万树森以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被调往刚成立的县民委工作。1985年,他参加了全市的成人教育文秘班,在当时的沧州师专中文系系统学习了两年。

这是万树森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光。在课上,他是认真听讲的“文学青年”;课余,他就成了泡在图书馆里的“书虫子”。中外小说、西方哲学、中国国学经典等他都埋头精读,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每一句受启发的话、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深刻的感受。

他毕业那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王思斌来到沧州师专授课。在当时,社会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很多新奇的知识和思想给了万树森很大的冲击,简直是头脑风暴。从那时起,他就对社会学入了迷,强烈的学习动力,让他把仅有的200元钱寄给了王思斌主任,让王主任帮忙买了一套社会学全书。

这套书让他受益终身,几百万字的笔记也大部分是在看这套书时记的。直到现在,他依然还在不断翻看,常读常新。

求证沧州

为“煮海为盐”发源地

乡土文化,一直是万树森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在盐山县庆云镇工作时,他深入挖掘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后来在西安购得一套《中国通史图文珍藏版》,从这部书上,他发现自夏商时期,渤海湾沿海地区就是古人聚集生活的地方。沧州靠渤海区域就是海盐的主产地,历史上有“千户万灶皆煮海”的美誉,同时也是盐商品集散地,运河码头的物流以运销海盐最盛。

万树森说, 沧州是海盐的主产地,但很少有人知道沧州也是海盐的发明地,即“煮海为盐”的发源地。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查阅了多部史书和现代研究资料,追根溯源。由于历史记载模糊,很多资料上显示这一发明或出自江苏连云港、或出自胶东半岛,但都没有可靠的证据,只停留在传说层面上。

南宋有位历史学家叫罗密,他写过一本名为《路史》的书。他著书的初衷就是把司马迁《史记》以外的历史来路记录下来,着重记录姓氏渊源和部落发展史。《路史》第一卷讲炎帝的部分,有这样的论述:世本《唐韵》等言夙沙氏煮海为盐以为炎帝之诸侯。今安邑东十里有盐宗庙。《吕枕》云: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或以为灵公(炎帝)之臣宿沙纬,非也(注:夙沙民变而投之)。齐多此姓其后。这段记载说明夙沙氏生活在齐国,且齐国多有他的后代;夙沙氏是“煮海为盐”的发明人;齐安邑东十里建有盐宗庙,他被称为“盐宗”受到人们的尊重。

基于这些珍贵的资料,万树森进行了严密的分析。齐国在哪里?齐国的沿海在哪里?齐国的安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他刨根问底:沧州的东部历史上属齐国,齐国的沿海以沧州沿海为主;安邑就是齐国的“饶安邑”,也就是现在的盐山县的千童镇。

打开《盐山县志》大事记,第一记就是公元前241年庞煖取齐之饶安。饶安是古盐山最早的地名。饶安在历史上是齐国重镇,是秦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出发地,后改为千童,它是中国第一侨乡,也是1500年前沧州州治初建之地。由此可见,千童镇不仅承载着千童文化,同时也承载着海盐文化。齐国之初的疆域包含沧州运河以东大部和山东滨州、淄博等地。它的东部南部有莱国、纪国和鲁国。莱州湾一带是莱国故地,纪国被齐国所灭。夙沙氏活动的时代既不是莱国也不是纪国更不是鲁国,从而排除了胶东半岛之说。江苏连云港自古也不是齐国之地。

从地理环境看,四五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黄河一直在沧州入海。自王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入海口才南移与淮河混流。夙沙氏活动的年代,沧州沿海为黄河入海口,淡水充沛,海水富裕,海滩平缓,可赶海40余里,鱼虾蚌丰沛,食物充足,是古人良好的生存环境。由此分析,“煮海为盐”的发源地毫无疑问应是沧州沿海地区。

读书应“刨根问底”

退休后,万树森加入了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与研究团队一起探访运河。他们实地走访了捷地减河、四女寺河、海丰镇、黄骅港等河海沿线地理人文古迹,串联起了河海文化,书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为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很多可行性建议,为丰富沧州大运河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除研究河海文化外,万树森的闲余生活里就是读书写作。他认为读书就得系统地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所得才更有价值;写文章亦是,不能随意拼凑,更不能以讹传讹。

为了更深地理解《黄帝内经》,他一字不落地抄写一遍,遇到问题,便查阅各方资料,直到弄明白为止。为了学习《了凡四训》,他在抄写的时候,逐字逐句地去查工具书,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搞分明。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万树森就拿起了书本;到深夜,床头上也总会是他读书的身影。他把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写了多篇散文、诗词。

万树森说,他几十年受益于读书。沉下心来读书,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享受;带着问题去读书,坚持刨根问底,慢慢积累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2024-09-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0300.html 1 “刨根问底”万树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