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王 雪 杨静然 摄影 魏志广
初秋的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暑热渐消,绿意仍浓。
9月9日一早,82岁的刘子江在村孝老食堂吃过早饭后,就溜达着回了家。他家门口挂着五六块牌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小屋”“快乐老头工作室”“中国近代史料展陈馆(河北)暨人和镇村史馆资料收集整理办”……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整理、宣传村史,是从村里建了孝老食堂后开始的。“像我这样的独居老人,一天三顿饭都可以到孝老食堂吃,还不花钱。不干点儿啥,都对不起天天给我们做饭的乡亲们。”
让老人们感动的,不光是孝老食堂,还有乡亲们以志愿者形式参与的白事简办活动。人生大事生死二字。孝老食堂让他们生而幸福,白事简办让他们身后无忧。
一个创举
改变千年风俗
人和镇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清末,李鸿章命周盛传来此建马厂兵营,天南海北的买卖人来此聚居,后渐成村落,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村风。
百年时光流转,到了2016年1月1日。村里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下决心根除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俗。
“那时候,一场白事办下来,普通人家要花三五万元,富裕人家更是达到六七万元。大伙儿都觉得应该改,可这是千年习俗,谁也不敢破例。”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
胡宗权当过兵,有股韧劲。他认准的事,千方百计也要干成。他带领村“两委”提前筹划每个细节,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组建了十几个志愿服务小组,置办了从灵棚、凉棚、移动锅灶到白烛、白布、电子鞭炮等一应物品。村“两委”人手不够,他就从身边亲友开始,挨个动员大伙儿参加,很快组建起一支36人的移风易俗志愿者队伍。
村里一位老人病重。老人长子申忠华开超市,次子在京经商,家庭条件好,本想按风俗大办一场。胡宗权和村干部前后4次登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哥儿俩最终答应把白事交给村“两委”来办。
不久,老人深夜去世。得到消息后,胡宗权一声令下,36名志愿者带着一应物资,深夜就位,搭灵棚、扯孝、建临时厨房……子女至亲穿孝服,吊唁的戴白花。葬礼上取消宴席,只做一荤一素两个菜,帮厨的穿白大褂、戴卫生帽,干净卫生……连续3天,胡宗权和村干部从头盯到尾,一直到老人下葬。
丧礼办得既节俭文明又排场体面。
让申家人想不到的是,办完白事,村“两委”让把能继续使用的物品交回理事会。穿过的孝衣、孝布都被洗得干干净净,留待别家再用。孝布破了也没关系,一件只赔几元钱。兄弟俩专程找到胡宗权致谢:“以后谁家再有事,我家也上!”
移风易俗的当头炮就这样打响了。
从那以后,一段顺口溜在村里流传开来:“丧事不喝酒,孝衣归公有,歌舞鞭炮全不要,遇事就带两只手。”
当时的青县文联主席韩雪知道后,很受感动,专门创作了音乐快板《移风易俗当标兵》。后来,村民们凭这个节目在青县文艺汇演上获了奖。如今,这个节目成了人和镇村的保留节目,经常在村里的运河大舞台上演出。
孝老食堂里的
“暖心饭”
说起孝老食堂,不能不提人和镇村。而这源自胡宗权一次意外的发现。
一天中午时分,胡宗权看见老人们围在一起唠嗑,就催大伙儿回家吃饭。没过多大工夫,他又碰见了这些老人。“大伙儿怎么还没去吃饭?”他问。
“吃过又回来了。”韩秀凤老人说。“走!到您家看看,到底吃的啥?”胡宗权说。
他这一看,还真发现了问题。“韩大娘家条件不错,吃的却是剩饭剩菜,原来是她一个人懒得做饭。”胡宗权又走访了几位独居老人,发现他们不仅吃饭凑合,事事都凑合,就算生病了,只要能扛着,就不肯告诉儿女,有时小病挨成大病,小事磨成了大事。
胡宗权是出了名的孝子,最看不得老人过不好。他马上召集村“两委”成员研究,决定创办孝老食堂,为十多位独居老人和五保户、脱贫户养老。
消息传出,热情的乡亲们跑来了。在原来移风易俗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村干部和志愿者排班轮流做饭,为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2020年12月10日,孝老食堂办起来了。不仅老人们欢迎,在外打拼的儿女们更是感动,争先恐后地捐款。菜农免费供菜,更多村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风气越来越好,人心越聚越齐。
很快,青县180个村陆续办起孝老食堂,万余名老人从中受益。后来,沧州在全市各县(市、区)推广孝老食堂的做法,受益老人更多了。
就在孝老食堂的模式被不断“复制”的时候,胡宗权又从老人洗衣难、洗澡难的现实问题出发,建起了孝老洗衣房、孝老助浴间。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孝老食堂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休息间、娱乐间、凉亭等设施越来越全。老人们在村里被高看,回到家更受尊敬。和孝的村风引领带动和孝的家风、民风。
如今,这股和孝的村风也被搬上了舞台。以人和镇村孝老食堂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小品《姐弟争爹》,在村里的运河大舞台上演出。
建兰大娘的
生前身后事
8年移风易俗,人和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志愿者队伍达到100多人。不管谁家老人去世,人和镇几乎全村出动。在县城或外地工作、经商的村民,甚至出嫁的姑娘们也都赶回来。
今年7月天气最热的那几天,村里88岁的张建兰去世了。
张建兰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形瘦小、佝偻着背,不太爱说话。因为儿女在外打工,她的一日三餐也经常凑合。2020年12月孝老食堂成立后,没有特殊情况,一日三餐,老人基本上都去孝老食堂吃。记者曾多次到人和镇村采访孝老食堂,对张建兰印象深刻。一次孝老食堂开饭前,老人们围坐一起,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张建兰边唱边拍掌,一扫平时沉默的样子。还有一次采访,在孝老食堂帮厨的姚秀香正在烹制红烧羊排,她说:“这是建兰大娘的外孙欧阳艳胜特意给老人们买的。”那天吃饭时,张建兰虽然还是话不多,却一直笑着。后来,村里又陆续有了孝老洗衣房、孝老助浴间。晚年生活,他们越过越舒坦。
张建兰和老人们都有个愿望: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升国旗。可他们总怕麻烦儿女,这个愿望一直埋在心底。一次,胡宗权问他们有什么心愿,他们随口一说,没想到胡宗权走了心,村“两委”真带他们去了北京。从那以后,不爱说话的张建兰见了胡宗权总会说:“老七(胡宗权在家行七),村里越来越美了,孝老食堂有暖心饭,百年后还有你们给操持后事,让孩子们省钱。活在人和镇,这辈子值了。”
人和镇村共有117户。在张建兰的葬礼上,村里每家每户几乎都来了人。第一个白事简办的村民申忠华,也在其中。他说:“村里有事再忙也要来。别的不说,就冲村干部们为大伙儿操劳的这番心意,不来,都对不起他们!再说,谁家还没有个事儿呀。”
账房里设了两个账本,一是亲友们随礼的账本,一是记录移风易俗志愿者服务工时的账本。大家先登记好工时,穿上印有“人和镇志愿者”的白色、绿色T恤,再按分工各司其职。整个白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灵堂一左一右摆放着人和镇村委会和移风易俗理事会敬献的两个花圈。起灵前,村“两委”还为老人开了追悼会。
葬礼上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村委委员申忠和在大喇叭里公布了参加这次白事的志愿者名单。一天的、两天的、三天的,清清楚楚。这对志愿者是个激励,对没有参加的人也是一种鞭策。申忠和说,这是村里多个志愿活动中的一个,年终会根据这些来评定优秀志愿者。
账房最后算账,张建兰的葬礼花了11600元。这个数字和8年前相比,最少节省了二三万元。老人的儿女特别感动,拿出4300元答谢忙乎人。忙乎人都是村里的志愿者,他们把钱全部捐给了孝老食堂。
“厚养薄葬、慎终追远,为老人办好白事,是村民们孝老的体现。把这钱捐给孝老食堂,更有意义。”胡宗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