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很多名校,都是由晚清重臣张之洞当年创办的学堂发展而来的。张之洞出身官宦世家,生长在清末的中国,那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因此,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也被誉为“办学狂人”“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1867年8月,张之洞任湖北学政,1869年建湖北经心书院。1873年,他任四川学政,任内整顿该省科考之弊,在省城成都举建尊经书院。尊经书院1902年与锦江书院、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后来发展为四川大学。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创办令德书院,1884年,又任两广总督,创办广州鱼雷学堂,举办广雅书院、电报学堂。1887年,他在广州黄埔博学馆,创建广东水陆师学堂。1924年,孙中山在学堂原址举办黄埔军校。
从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直至1907年就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在湖北武汉工作和生活了19个年头。这19年,他在湖北大兴各类新式教育,作为新政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为培养外交人才学习外语,1898年,他设立的方言学堂,后发展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是现在的名校武汉大学的前身;1898年创设的湖北农务学堂,后来发展为华中农业大学;同年在江汉书院旧址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发展为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1902年开办的湖北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此外,他还开设了湖北算学学堂、矿务学堂、工业学堂、方言商务学堂、东京铁路学堂、武备学堂、军医学堂等。
除了开办实业学堂,张之洞还开办了许多普通学堂。在武昌城内外建初高等小学堂66所。为培养师资,1904年,他创建了两湖总师范学堂,同年创建了支郡师范学堂,还建了女子师范学堂。在张之洞推动下,湖北教育迅猛发展,1910年全省有各类学校2738所、学生99064人,是江苏的2.2倍,其中武汉三镇有学堂139所、学生11635人。
因办学卓有成效,1904年,张之洞被召进京制定《癸卯学制》,建立了全国的系统教育章程。为建立新式学堂,1905年,他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停办科举,学堂课程除了保持传统的子曰诗云的旧学,还大量引进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外文、法学、天文、地理、体育、音乐等西方近代学科。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包括实业、法律、军事、教育等,张之洞大量派遣学生去欧美及日本各国留学。1907年,全国各省留日学生共5400多名,其中湖北1360名,占了四分之一,领先全国。
张之洞为湖广总督,是湖北和湖南两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管两省的军民行政事务,所以也统管湖南的教育。在张之洞的号召与推动下,湖南也大兴新式学堂,例如,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改为湖南师范,1912年改称湖南公立第一师范。湖北办的书院、学校也招收湖南学生。例如,湖北方言学堂第一期毕业生,共72人,其中湖南籍的8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旅鄂中学堂毕业生55人。
张之洞曾两次暂时代理两江总督,这期间他也不忘兴办教育。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接任两江总督。翌年,他举办了储才学堂、南京陆师学堂及铁路学堂,批准江西办茧桑学堂。1902年张之洞再次代理两江总督,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后来先后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并发展为现在的南京大学。
张之洞在大举进行公办学校兴建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和鼓励私人办学,所以两湖新式学堂林立,遍布城乡。
1907年,张之洞擢升军机大臣,兼管学部。这个“办学狂人”如鱼得水,编写了扫盲用的《简易识字课本》,将京师大学堂单科改为分设经学、法政、格致、工科等8个专科,使这所学校成为造就人才的综合大学。
他还创办了青岛特别大学堂、京师图书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来发展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曾在此校任教。1904年,张之洞在原籍南皮专门购地17顷,建起了慈恩学堂(现为南皮第一中学),为家乡培育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