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老街》MV视频截图
◀袁冰(中)在演出
日前,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计划在京完成,来自京津冀三地的30名优秀民歌表演人才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沧州市第十四中学青年音乐教师袁冰作为我市唯一代表,参加培训并进行汇报演出。
近年来,袁冰演唱了百余首沧州题材的原创歌曲,被誉为“沧州歌曲”演唱专业户。他与本土音乐创作者们紧密合作,在央视演播厅等舞台,用歌声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家乡文化。
专注于沧州原创音乐
袁冰的家乡在南皮县,他自幼便与音乐结缘。每逢佳节,村子里都会举办各种民间花会,其中落子表演尤为引人注目。落子是传统的民间歌舞形式,其伴奏音乐就是流传至今的《茉莉花》和《放风筝》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袁冰,从小就对这些旋律兴趣浓厚,并逐渐爱上了歌唱。
“小时候,每当听到这些优美的曲调,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袁冰回忆道,那时候他总觉得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人忘却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认为,许多人人生中听到的第一首民歌就是母亲哄着孩子入睡时轻声哼的歌谣。当孩子们长大后,父亲带领他们去生产、去劳动、去改变生活,这就有了父亲的歌,比如劳动号子等。
这份对音乐的热爱,成了他日后不断追求艺术梦想的动力之源。直到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今年暑假期间,他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京津冀民歌表演人才培养计划。尽管耗费了很大精力,也减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通过向晁浩建、郁钧剑、耿为华、孙丽英等多位国内知名音乐人求教,他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最终形成了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特色唱法。
袁冰的嗓音华丽且富有表现力,高音流畅、中低音宽广,使得他在演唱过程中能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在二度创作上也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词曲作者的青睐,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沧州题材原创歌曲。从《喊一声渤海湾》到《吴桥杂技连天下》,从《沧州武林风》到《沧州运河号子》,从《南川老街》到《又见镇海吼》,每一首歌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赞美,袁冰也因此成绩斐然,。《喊一声渤海湾》在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吴桥杂技连天下》获得燕赵群星奖,《沧州运河号子》在河北省音乐金钟奖评选中斩获铜奖……
袁冰认为,这些荣誉不单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与鼓励,更是外界对沧州文化独特价值的肯定。他深情地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的源头是民歌。京津冀地区的民歌看河北,河北的民歌看沧州。”他认为,民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沧州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比如《茉莉花》《放风筝》《麻雀打食》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沧州优秀音乐作品频出
在沧州音乐界探索了10多年,袁冰对沧州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认为,沧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音乐创作素材。目前,沧州的许多词曲作者正在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城市发展重大契机,不断寻找新的创作点进行深入创作,整体呈现出精品迭出的繁荣态势。
从2012年演唱本土原创歌曲以来,袁冰已成为沧州原创音乐创作队伍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美丽的沧州是我故乡,那是我日夜思恋的地方。那儿大运河穿城而过,那儿大枣园蜂飞花香,那儿大浪淀涟漪千顷,那儿大平原青纱坦荡……”说起《沧州故乡情》这首歌时,袁冰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些动听的旋律他张口就来。沧州有着悠久历史和深长文脉,我市词作者李炳天和曲作者常连祥于2015年创作的《沧州故乡情》,展示了沧州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突出沧州地域音乐特色,曲作者将沧州木板大鼓的旋律巧妙融入创作中。
为准确演绎这首歌的思想内涵和音乐特点,没有曲艺基础的袁冰,专门学习了京韵大鼓和西河大鼓的演唱技巧。除了线上观摩代表性曲目,他还专门到沧县向老艺人请教。当民族唱法结合着木板大鼓旋律的歌曲经袁冰的二度创作呈现出来时,词曲作者相视一笑,点头赞许。这首歌也因成功展现了沧州的多彩风情,登上河北电视台的舞台并传唱至今。
此外,随着近年来运河两岸景色焕然一新,我市词作者崔增录和曲作者刘伟合作,创作了反映南川楼文化街区变化的歌曲《南川老街》。这首歌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听众们的好评,传唱率非常高,为沧州文化旅游催生了一波热潮。
对于这首歌,袁冰按照曲作者的要求,运用了民谣和民族音乐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绎。“民族音乐有着高亢激昂的特点,而民谣则易于传唱、朗朗上口。”袁冰表示,这种结合方式使得《南川老街》的旋律动感十足,人们听着歌声就仿佛行走在这条老街上,见证着南川楼村、南湖畔、运河堤的巨大变迁。
蔚蓝的渤海湾承载了几代沧州人的光荣与梦想,也成为沧州艺术工作者们热情讴歌的对象。描写渤海文化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我市词作者胡风华和曲作者常连祥联袂创作的《喊一声渤海湾》便是其中之一。
“接到这首歌的演唱任务后,我特意利用一次拍摄的机会乘船出海,近距离感受了渤海湾的壮美。”袁冰说,波涛汹涌的海面让人感到敬畏,一种豪迈的情愫油然而生。而当他将这种感受融入演唱之中时,旋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更加震撼有力。在2019年“沧州交响”新春音乐会上,袁冰和河北交响乐团成功合作,观众们似在音乐声中看到了渤海湾的巨轮离港、波浪叠涌与万千气象。
用歌声传播沧州文化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袁冰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上,他常常示范演唱,让学生们领悟音乐的魅力。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组织各类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合唱团多次参加市级乃至省级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去年,由他指导的合唱团在全市中小学合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合唱团演唱的《要追就追这样的星》,今年更是被中宣部选为新时代童声里的中国优秀歌曲并进行展播。这首歌曲以歌颂新时代科学家为主题,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袁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明星,是那些默默无闻却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因在音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今年7月,袁冰登上了《歌曲》杂志,成为封底人物并被专题介绍。
对于未来,袁冰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美好的憧憬。他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推出一张专辑,这张专辑将收录反映沧州风貌的作品。“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张专辑,让更多人了解沧州、爱上沧州。”袁冰满怀期待地说。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音乐市场,他认为本土民歌需要进一步包装和打造,才能满足更广阔舞台的需求。“最土的民歌也需要精心打造和包装。”他说,把本土民歌搬到舞台上,需要一种新的包装元素或文化展示方式。这样才能用新的方式推广沧州民歌,让更多的人发现、接受并喜欢上它。
同时,袁冰坚信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中蕴含的感情也是相通的,应加强音乐的跨区域交流,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相互交融,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
袁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更是一名杰出的民族歌手。他用歌声传播沧州文化,用音乐照亮学生心灵。凭借努力和天赋,他正继续行进在音乐的道路上,用汗水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