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第06版:06

11天 父子俩骑着摩托到拉萨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宋志敏

▲齐卫松和儿子齐朔天在旅途中自拍。

▲每到一处落脚点,父子俩都会拍照留念。

▶父子俩在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前拍照。

今年夏天,39岁的齐卫松带着儿子齐朔天,完成了他们的首次摩托车长途骑行。

父子二人从肃宁县出发,骑着摩托车行驶4205公里,抵达西藏拉萨。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既开阔了眼界,也磨炼了意志——

最近这段时间,齐朔天在学校里收获了不少小“粉丝”。

家住肃宁县师素镇西王村的齐朔天是一名小学生。前不久,他和爸爸齐卫松完成了他们的首次摩托车骑行之旅。父子俩从肃宁县出发,沿着318川藏线一路前行,历时11天抵达西藏拉萨,并最终到达珠峰大本营。

旅途中,这对父子不仅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

一年之约

39岁的齐卫松在网上经营着一家玩具店。平日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骑着摩托车去旅行,只不过他之前都是短途骑行,并且一直独行。

去年夏天,一位骑友向齐卫松讲述了自己骑行去拉萨的经历。齐卫松听得心里直痒痒,恨不得立马骑上摩托车奔赴西藏。

他向儿子说起这个想法,没想到,儿子竟然比他还兴奋。父子俩当即决定,骑着摩托车去拉萨。

在做旅行攻略时,齐卫松意识到,这趟旅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从沧州到拉萨有4000多公里,以318川藏线这条路线为例,摩旅爱好者要在途中翻越数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还要横渡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除此之外,复杂的路况、多变的天气,也都非常考验摩旅爱好者的体力和毅力。

“路途虽然艰辛,但途中壮丽的景色也同样难得一见。这一路有草原、冰川、雪山、峡谷、原始森林、大江大河……我想,很多向往自由与远方的摩旅爱好者,都会把体验进藏之旅视作人生梦想。”齐卫松说。

齐卫松和儿子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他们约定一年后出发。

对于摩旅爱好者来说,长途骑行必须有一个好身体,尤其是去高海拔地区。一年来,齐卫松每天都和儿子一起锻炼。“起初,感觉累了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儿子就犯懒不想练,但后来他懂得了坚持,经常主动加练。”齐卫松说。

离约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齐卫松和儿子开始收拾各自的行李。受海拔影响,尽管旅行只有十余天,但两人还是要备齐四季的衣物。齐卫松提前将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告诉儿子,让他自己思考要准备哪些物品。“朔天考虑得特别周全,药品、衣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都备齐了。”齐卫松嘴角上扬,露出自豪的神情。

害怕且兴奋

8月1日一大早,齐卫松和儿子又重新检查了一遍行李,确认所有装备都已备齐后,他们骑上了摩托车,父子二人的首次长途骑行就此开始。

为了合理安排行程,父子二人做了详细的规划,每天设定一个目的地。

山西省太原市是他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而在抵达这座古城之前,他们要先过太行山。

“都说山里天气多变,我可是领教了!”提及旅途第一天的经历,齐朔天一脸兴奋,“我们在山里赶路时,前一秒还风和日丽的,后一秒人和车就钻进了雾里,再往前走一会儿,又突然下起了雨。我赶紧招呼爸爸穿雨衣,结果刚把雨衣找出来,雨就停了……”

然而,让齐朔天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这多变的天气。“山路弯弯曲曲的,还特别窄。山路一旁是峭壁,凸起的山石仿佛随时都会掉下来。山路的另一旁是十多米深的悬崖,悬崖下面是黑黢黢的树林,可吓人了。”齐朔天说,那天他很害怕,但更多的是兴奋。

旅途第七天,父子俩抵达四川省雅江县。雅江县的海拔在2500米左右,一到这里,齐卫松就感觉胸闷,这是高原反应。他立刻询问儿子是否难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心里踏实多了。“那天,我办完酒店入住手续,朔天把所有行李都拎到房间里,我看着他忙里忙外的样子,觉得他真的长大了。”齐卫松说。

收获成长

在旅途第九天的傍晚时分,齐卫松和儿子抵达位于西藏八宿县的怒江大桥。这座桥是进藏的必经之地,也是川藏线的咽喉要道。

齐卫松说,当年为了修川藏线,解放军战士用铁锤、钢钎等工具,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山上修路,在奔腾咆哮的河流上架桥。他们用4年多时间修建了川藏线,创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迹,但也有很多人为了修路长眠于此。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为了纪念修建川藏线的战士们,经常有人在怒江大桥边摆放鲜花和水果,过往司机也会鸣笛致意。

那天,齐卫松将摩托车停在大桥上,给儿子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讲完后,父子俩站在桥上,看着过往车辆,他们什么话都没说,又仿佛说了很多话。

8月11日,父子俩终于抵达拉萨。“一路上,除了我在雅江县有过轻微的高原反应之外,我们两个人没感到其他不适。”齐卫松说,这让他和儿子都有了前往珠峰大本营的勇气。

经过两三天的休整,8月15日傍晚,他们来到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准备第二天到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处看珠峰。

“8月16日天气特别好,我们俩兴冲冲地去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那里看珠峰,可走了没多久,朔天就出现了高原反应。”齐卫松回忆说,“当时,我们距离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仅剩100多米,我赶紧拿出氧气瓶让朔天吸氧。我以为他会放弃,但没想到稍作休息后,他又重新站了起来……”

齐朔天接过话茬说:“到达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巍峨耸立的珠穆朗玛峰。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力量,感觉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有信心克服!”

2024-09-19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宋志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0791.html 1 11天 父子俩骑着摩托到拉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