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实验、中试到量产,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即使有了量产的能力,实现商业化和拓展市场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沧州经济开发区一家生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从12年前就开始布局钠电产业,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这些年,从实验到中试,再到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企业累计投入上亿元。钠离子储能电池的市场潜力巨大,应用场景丰富,但市场对这一产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虽然如此,企业依然信心十足,积极调研市场,同客户开展洽谈合作。企业负责人相信,有了前期的技术积累,一旦市场大规模发展,企业就能够迅速扩大产能,抓住产业发展的先机。
沧州高新区的容创未来公司,是一家研发型企业。公司创立人时志强教授,从读博士时开始接触超级电容器,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他,涉足这一领域整整20年,带领的团队有多位老师、博士生和硕士生,掌握了超级电容器的多项核心技术。
在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时志强教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创业,把买房子的钱都拿出来,还贷款几十万元。他说,研发是自己的强项,在市场开发上还要多多学习。对于开拓市场,他想过让超级电容器借助卫星上天等事件进行市场营销,证明自己的产品。目前,他自己投入和筹集的资金共有600多万元,企业也在小范围开拓市场,但由于研发投入以及其他开支比较大,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
时志强教授说,一条先进的超级电容器生产线需要1亿多元,就算自己卖一项技术得到上千万元,也是杯水车薪。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他相信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他认为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性价比,恰是容创未来公司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率先突破,随后才有更多的行业追随者涌入。作为开拓者,他们无比清晰地知道,一些技术从实验阶段就存在风险,但还是不惜长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在创业阶段,企业或许会出现短期内没有盈利、市场一时难以打开等各种问题,但接受考验,坦然面对,见招拆招,做推动成果转化的先行者,他们始终在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