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第07版:07

让数字工厂在沧落地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崔秩恺

樊林展示数字化生产流程

河北高大永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林刚来到沧州时,企业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地,周围长满了芦苇。经过不懈地努力,企业现已成长为年产1000万只特种肥料包装产品的数字化工厂。樊林是贵州人,在离家乡2000公里外的沧州,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在荒地上开始创业

走进位于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的河北高大永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高大永恒公司),万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屈指可数。樊林介绍说:“现在公司处于边施工边生产的状态。目前,公司的设备升级成自动化设备,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3台设备,等到数字化工厂全部建好,这个偌大的车间将看不到直接作业人员。”

高大永恒公司是沧州高大宏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新生产基地。随着特种肥料包装市场需求日益增长,2018年,高大永恒公司成立。樊林在此期间与高大宏业进行接洽,并来到沧州。“我是高大宏业公司合作方公司的规划顾问。最初,高大永恒公司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项目,后来,公司创始人为我提供了平台,我来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樊林回忆说,他第一次来到新厂址,看到的是一片荒地上长满了芦苇。从那时起,他决心要在这片荒地上开始自己的创业。

如今,樊林心中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高大永恒公司车间内,12个生产单元的设备正全速运转,自动供料、智能化物流、自动组装……各环节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樊林说,自动化生产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生产周期缩短30%以上,每年能生产特种肥料包装产品1000万只。

30项专利的背后

很多工厂的自动化设备是从专业厂家采购,而在高大永恒公司,除主机、专机设备以外,工厂内其他自动化生产线均为企业自主研发,并拿下了30多项专利。

“我们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内部建设,就是为了把智能化的基础搭建好。”樊林说,他曾任职于某外企,在自动化领域比较擅长,但来到高大永恒公司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生产自动化在行业内没有可借鉴的先例,樊林需要系统设计规划。他为这座工厂设计的蓝图是:5G+数字工厂,厂内包含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大生产基地、注塑工艺+吹塑工艺+灌装工艺的三大制造工艺平台、技术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的四大能力中心。工厂全部建成后,生产设备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在线数字化检测率达到95%以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筛选供应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樊林和团队用了6个月的时间从100多家供应商中筛选出20多家,完成了“队友匹配”。

在这6个月中,樊林和同事们需要对所有供应商的方案进行评估,考虑其技术、成本及交货能力等,并进行实地考察。

合作敲定后,新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樊林介绍,软件的研发、对接、调试等涉及到多个合作伙伴,居中协调千头万绪,尤其遇到供应商交付慢、能力弱的时候更是焦头烂额。

与之并行的难题是人才团队的组建。由于特种肥料包装产业在本地并未形成聚集,因此自动化、智能化、先进工厂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较少。樊林只能先招人再培养。通过去南方优秀企业学习、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在管理上,多点耐心多点鼓励,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樊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次平常的选择

樊林认可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身体力行。他说,自己的很多朋友已经五六十岁了,还能精力充沛地进行二次创业,而他在49岁时,选择远赴距家乡2000公里的沧州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选择。

这里最吸引他的是关于5G+数字工厂的设想。“我知道这件事很难,但我同样明白,这是件正确且有挑战的事情。”樊林说,他想要战胜这项挑战。

在项目开展初期,他查资料、研究方案,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工厂建成后,他就住在员工宿舍,这种以厂为家的生活让他觉得踏实。

最近,高大永恒公司又在工艺上实现新突破——公司研发的绿色中空包装容器能从容应对新疆、云南等地的气候条件,实现产品不漏液、不胀气。为了研发这项工艺,高大永恒公司的研发团队用了半年的时间。

因为离家远,樊林2个月左右才回家一次,他在公司里每天要忙很多事,觉得充实又满足。

“刚来沧州时,这里是一片荒芜,如今,一辆辆货车进进出出,是我们让‘沧海变桑田’。”他感慨道,如果有精力,他愿意干到70甚至80岁,帮助这里变得越来越好。

2024-09-19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崔秩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0796.html 1 让数字工厂在沧落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