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最终落脚点。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解决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答好基层治理考卷。
答好“为谁治理”的问题,让基层治理“有事干、干得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涉及领域多、服务对象多,基层治理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来不得半点闪失。基层治理压力大不大,任务重不重?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为改革和治理越向纵深推进,触及的矛盾越是复杂尖锐,每前进一步越不容易。
党员干部要聚焦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事,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评价基层治理效果的关键指标,做到治理过程由群众参与、治理成效由群众评判、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员干部要把及时有效回应群众的合理需求作为基层治理的着力点,结合实际,评估人民群众想要什么,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党员干部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基层治理的突破口,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全面掌握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努力解决好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用心用情架起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切实守护好群众的“小幸福”。
答好“谁来治理”的问题,让基层治理“有人干、干得来”。基层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选派到小区、村落,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指哪儿治哪儿”的精准治理。离退休党员干部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发挥这支“银发队伍”的独特优势,吸引他们中的更多人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小区里、社区内,有很多熟悉基层、了解基层的能人,可以引导这些人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基层服务。
答好“怎么治理”的问题,让基层治理“可以干、干得好”。基层治理要有效,就要从“喊口号”“唱高调”向“智治理”“善治理”转变,在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上下苦功夫。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农家书屋等地,组织人们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同时推出书画、舞蹈、合唱等农村(社区)精品公益课程,构建新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治理新矩阵。
要优化服务流程,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健全网格体系,强化网格管理,广泛吸纳有责任、有担当、肯奉献的志愿者加入网格队伍,有效扩充网格力量,变一对多的大水漫灌式服务为点对点的接单服务。要聚焦群众需求,建立群众需求清单,逐层逐级压实责任,形成“群众点单、支部接单、党员买单”的工作闭环,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在网格、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群众需求解决在网格,以点对点的高质量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切实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在社区管理、维护稳定、服务群众方面的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