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卖的“香港高端月饼”,在香港却根本买不到。中秋前夕,某平台一位曾经粉丝过亿的“头部主播”,因涉嫌虚假宣传,“翻车”了。
这并不是拥有巨大粉丝流量的“头部主播”“翻车”的个例。
今年初,某主播炮制虚假视频,称在国外捡到中国小学生寒假作业,造成恶劣影响;一网络主播在山东菏泽南站唱歌走红后,众多网络主播纷纷赶往菏泽南站,部分装扮奇异的主播在菏泽南站“群魔乱舞”;还有的网红在网上虚构人设炫富……
近年来,各色主播相继“出圈儿”。他们当中,多数是从短视频的创作开始积攒流量,有的靠幽默的视频、有的凭借冷知识的普及,有的则为了流量哗众取宠。
他们坚信,有了亿万粉丝,就可能有亿万收入。
但一部分在互联网上靠流量起家、赚快钱的人,缺乏对消费者和这一职业的敬畏之心。也因此,“劣币”屡禁不止,成为网络主播行业发展的难解之困。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职业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主要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日直播场次超350万场。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网络主播位列其中。
在“人人皆可当主播、人人皆愿当主播”的竖屏时代,网络主播行业更需要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也开始在互联网崭露头角,并因作品内容优质、三观正而颇受欢迎。
当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爷爷奶奶们用最新潮的词儿告诉年轻一代如何“不内耗”,教会年轻人如何看待挫折与荣誉;当一些大学生用最简陋的工具拍出广告质地的产品“大片儿”;当乡土气息浓厚的手工艺人耗时数月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感受到了优质作品的力量。
《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国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网络视听相关业务收入超4200亿元,同比增长33.4%。“随拍随发”的短视频,已成为拉动广告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粗制滥造、套路满满、烘托焦虑、真假难辨……一些令人不胜其烦的低质量广告,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曝光率正大幅下降。
比起拍摄技法和夸张的情绪渲染,能够实实在在把控好产品的品质、做好服务,尤为重要。
未来,网络主播、网络视频内容生产者,将成为市场营销、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一环接一环的严格筛选,可以让供应链更加完善,产品品质更为可控。消费者指尖轻点所拉动的,或将是一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当消费者不再迷恋“头部主播”,当越来越多的优质作品和主播被看到,我们也期待,会有越来越多反映沧州本土内容的优质网络产品助力沧州“出圈”,将更多的沧州特产,带到全国、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