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界许多企业还在按客户图纸生产的时候,他们早已为客户设计图纸;当不少同行“去杠杆”收缩投资时,他们却手握大笔资金加快产能扩张;当很多企业负责人在高强度的竞争中睡不好觉时,他们则因产品的难以替代而闲庭信步。
他们,就是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他们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主体,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体,更是提升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主体。在国际通行标准制定上,他们掌握着更多话语权。
专注创新的企业,所收获的,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值,这足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破万“卷”。
2001年3月,正当华为发展势头良好时,掌舵人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通篇只说:别骄傲,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要多思考怎样面对失败,居安思危。对于企业来说,“打胜仗”和“打败仗”,都是最好的修炼场。但无论何时,持之以恒的创新,都是华为“活下去”的法宝之一,这也让华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脱颖而出。
越是竞争激烈,越要想办法让自己和团队拥有核心竞争力。
沧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一张成绩单:永济路提升改造工程捧回省内首个市政类国家优质工程奖;主导制定的“再生粗骨料”企业标准实现我市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低碳环保泡沫沥青温拌技术、建筑垃圾深度资源化技术、沥青路面多元化再生技术等多项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市各级科研课题70余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项60余项,获授权专利及软著80余项,主编各类标准50余项……成绩单的背后,是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1979年出生的公司总工程师石津金已先后完成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各类专业奖项、专利、工法更是拿到手软。她还编制各类标准20余项,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多个国家级行业协会担任首席质量、科技专家;1983年出生的刘金艳已经可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1989年出生的许淼短短6年间做到了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并享有公司股权……在市政公司,学习是员工的义务,更是他们的权利。公司独立研发的软件中,囊括了10余类培训。自上而下,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大家比学赶超,互相帮助。遇到能够让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公司也从不含糊、鼎力支持。
在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每个有创新意识的“草根”的资料,都被大张旗鼓地挂在走廊的墙上,他们中有二十几岁的大专生,也不乏四五十岁的中专生,但在公司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医药包装领域不断升级破题的道路上,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贡献着自己应有的力量。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需要让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剩下的,都可以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