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第06版:06

种在路上的梦

—“沧州好人·文明市民”温华增的故事

非虚构

史丽娜

一车,一人,一条通向前方的路,温华增出发了。

2006年,温华增结束了4年跑大车的生活,成为献县天骄公交出租有限公司第一批出租车司机。此后18年,他载着一批又一批乘客,奔走在献县的商场、机关、街巷、村镇。都说行行出状元,温华增这个出租车行业的状元,不是因为他跑了多远的路,拉过多少乘客而被大家知晓,而是因为他多年拾金不昧、诚信待人感动了一座城。

2024年1月25日,温华增以18年拾金不昧70多次的事迹,登上月评“沧州好人·文明市民”榜单。消息传来,朋友、同事、乘客纷纷向他祝贺,一家人更是为他高兴。女儿自豪地对妈妈说:“我爸虽然只是个开出租车的小人物,但他开得优秀!”

自温华增进入“天骄”公司那天起,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不贪、不怨、不气、不恼。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管多值钱,绝不能据为己有,一定要让“天骄”以他为傲。这句话,温华增说了18年,也做了18年。

问起那些拾金不昧的故事,一米八高的温华增只是爽朗地笑笑:“咱开的是诚信车,干的是诚信事,做的是诚信人,没想过回报,只求问心无愧。”皱纹在他眼角形成一条条记忆的河,那是“问心无愧”最好的见证。

温华增的梦种在路上,乘客以各种身份客串到他的梦里,对他进行“考验”,他喜欢这种“考验”。第一次“考验”是刚开出租车的那年冬季的一天,西北风在小县城几条不宽的街道里,撒着欢儿地横冲直撞,搞得大街小巷异常冷清。转了两条街,温华增才拉上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坐在副驾驶,很绅士,一路上两人聊得也很投缘。闲聊中,温华增得知小伙子刚从国外回来,打车去看望朋友。

温华增有个习惯,送走一波乘客就环顾一下车内。一是看看座位是不是平展、干净,以便下一位乘客上车后,有一个好心情;其次怕乘客落下东西。呀,副驾驶上还真落下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温华增心里一紧,赶紧停下车。一早晨,只拉了这么一位乘客,一定是小伙子的钱包。他立刻调转车头,回到小伙子下车的单位门口,向门卫说明情况,并在门卫的见证下与小伙子核实了钱包里的东西。

小伙子搓着手连声道谢,说钱包里除了钱,最重要的是证件,证件丢失,补办不只手续繁琐,还要等待很长时间,他的行程就会被全部打乱。说着,小伙子拿出一沓钱就往温华增手里塞,温华增笑着推了回去:“钱包本来是你的,物归原主才正常。”

小伙子被温华增的真诚打动,恭恭敬敬要了一张温华增的名片装进钱包。后来,只要他回国用车就给温华增打电话,两人不仅成了朋友,他还把温华增推荐给了家人和朋友。像这样的乘客,温华增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

那年春节刚过,节庆氛围仍弥漫在小县城里,走亲戚的、逛商场的,好不热闹。温华增的车出了点儿小故障,走到献县实验小学附近,顺路拉了一对带孩子的老夫妻。他清楚地记得,车在维修时,跟同行们边闲聊边清理车厢,清理到后座的脚垫时,发现后座上有个精致的黑皮包。他第一反应是:乘客丢东西了。温华增回忆了一下,应该是刚才那两位老人落下的,他对老太太印象深刻,老太太说话利索得体,有一种六七十岁老人少有的干练劲儿。

车在维修,自己又离不开,失主一定急坏了,怎么办?温华增马上拨通了公司的电话,汇报了捡到的物品和失主的大概情况,并告知,如有失主给公司打电话,可到修理厂找他。果然,没过多久,有几个人开车来到修理厂,温华增一眼就认出了那位老太太。经核实,黑皮包就是他们丢失的。抱着失而复得的皮包,老太太流下了感激的眼泪。家人说,皮包里有贵重物品,发现皮包不见了,急得老人差点犯了心脏病。

很多人为温华增竖起大拇指,但温华增却认为自己干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他只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普通事。这些事,都是父母从小就叮嘱让做的。

1966年,温华增出生在泊头市营子镇前军屯,这是一个红色村庄。1945年,震惊全国的“军屯惨案”就发生在这里。日军因一名士兵失踪,残忍地杀害了军屯村143名村民。村民面对敌人的刺刀誓死不屈的故事,温华增从小经常听父母讲起。吾辈当自强,也是父母的教诲。

因为孩子多,温华增一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但父母告诫他,再穷也不能掰别人家的一个玉米。初中一毕业,温华增就到处打工赚钱。泊头是著名的“铸造之乡”,有1400多年的铸造史。温华增做翻砂工时,喜欢看铁水变魔术般变成轮廓清晰、质感有型的模具,像极了一个人的蜕变过程。模子成型了,就有了独特属性,希望就种在了模子里。温华增做过车工、卖过粮食、开过小工厂,19岁时,还在当地人承包的北京第二铸锅厂当过车间主任。温华增像一个被生活锻造的模子,越来越有型。跑大车的4年里,他跑遍了河北及山东全境。用温华增的话说:什么正事儿也干过。外面的世界教会了他“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的道理。

温华增从小就喜欢车,什么车都喜欢。十多岁还没车高时,一有时间他就凑到有拖拉机、三马车的人家,看人家怎么修车、怎么开车。看着看着,各种车就能被他轻而易举地开走了。

2006年,温华增听说献县要成立出租车公司,坐不住了,立刻来到家住献县的姥姥家,动用了献县所有的亲戚,又争取到家人的支持,如愿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从泊头市到献县,用北斗导航计算,最近路程55公里,最快需要1小时13分钟,每天来回两趟。这条从家到单位的路,温华增每年要走39600公里,18年,712800公里。还有这些年接送乘客的路程,有几百万公里?温华增不记得了。但他用一辆出租车,把这片土地上的路丈量了18年。18年的感情,是对这片土地的,更是对每一位乘客的。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温华增开车,凭的是热忱,付出的是感情。他讲诚信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付诸每一件事上。

在起步价每公里两元的年代,有一次,温华增拉了4名乘客,到站后,乘客按人头给了他8元钱,他摆摆手,只留下两元。好多同事都说他傻,到手的钱都不会赚,他却说欺瞒乘客他做不到。表面看似乎是少赚了6元钱,但因为他的真诚,又收获了一批老乘客。客人下了车,随手要走他的名片,一传俩,俩传仨,那些流动乘客就慢慢变成了温华增的固定客源。

为了方便乘客,温华增在车里准备了多个充电头。就是这几个方便的充电头,经常让他多跑好些路。今年3月,他一天捡到两部手机。第二波乘客下车后,温华增准备收车回家,一回头儿却发现车后座上有一部手机还在充电。他迅速开车追上失主。回家的路快走到一半时,车内又响起电话铃声,温华增这才发现后座下的充电头上还有一部手机。乘客问他在哪就去哪找他,温华增却想,是自己没做好提醒工作,马上掉转车头,告诉乘客在原地等他。

也有很多人对温华增的行为不理解。有些东西,没人知道,按自己的心意处理就好了,干嘛那么较真?!但对温华增来说,无论是金银首饰,还是衣物用品,从没有想过据为己有,找不到失主的,就原样交到公司。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便拿了,心里也会不踏实,那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喜欢坦坦荡荡的生活。并且物归原主的过程,对温华增来说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收获了信任也收获了乘客。

与温华增有联系的乘客有600多人。他的早晨,几乎都是被乘客用车的电话铃声叫醒的。他把老乘客送到目的地,都会免去零头或少收一些钱。他说:“满大街都是车,为什么只给我打电话?乘客付钱坐车,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好点?上车聊聊家常、聊聊工作生活,活跃一下气氛,既开心又赚钱,这叫双赢。”

很多人羡慕温华增,他凭什么总有乘客拉?那些喝醉酒拽着车门不上车也不下车的、喝多了连自己家门都找不到的,谁愿意拉?温华增愿意。那些讨价还价或不想给钱的人,谁愿意拉?温华增愿意。不就是白跑一趟吗?下次遇见,温华增还会拉他。

这样的事温华增每年都会遇上几次。有一次,一个手舞足蹈的中年人终于在车开出一段时间后安静下来。目的地到了,他也睡着了,怎么也喊不醒。温华增听他呼噜打得震天响,知道没有危险,就在路边坐下来,让乘客在车里睡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同事们跟他开玩笑:十几分钟的路程,车费10元,醒酒用了30元的,还是赠送的。

滴水汇聚江河,伟大出自平凡。温华增用平凡的18年汇聚了自己人脉江河。他走到哪儿,都能找到因坐车而结缘的朋友。

18年,温华增透过车窗看世界,那是一辆与众不同的阅历之车。外面是一掠而过的风景,车内是交流共鸣的认知。这种认知从他的体验中剥离出来,形成他接纳生活、融入生活的独特方式。

再过两年温华增就要退休了。每想到能有大把的时间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他就有些激动。这些年他一直在路上,每个放假团圆的日子,家人很难见到他的身影,有一个团圆的假期,是家人多年的奢望。对于这个家,他亏欠得太多了。等退了休,他一定要弥补这个缺憾。带上家人,去看看出租车以外的风景。

2024-10-09 非虚构 种在路上的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2174.html 1 —“沧州好人·文明市民”温华增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