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第06版:06

市第五中学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大运河远足研学——

行走的思政课 浓厚的家乡情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苗香各

“在我心中,大运河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吟唱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心中,大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史书,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前不久,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前,市第五中学高二(5)班全体学生深情朗诵《我在大运河上走过》。

这也是今年市第五中学“青春在行动,守护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的一大亮点。

作为“中国大运河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单位,市第五中学不仅将运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而且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大运河远足研学,让学生们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上好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追忆革命先烈

在今年的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依次经过解放桥、马本斋广场、胜利公园和吕家院。每到一处,带队老师刘馨宇和王琳都会为大家进行讲解。师生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胜利公园,一位83岁的老党员为孩子们倾情讲述了解放沧州的战斗故事。同学们围拢在老人身旁,认真聆听,心中涌动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之情。

感受运河文化

学习运河文化、践行运河精神是市第五中学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每年,市第五中学的师生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

今年,八年级学子在周敏、丁连华、刘美玲和李爱菊4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动情朗诵《运河赋》。

教师张进与费灵芝为九年级学子量身打造了跨学科主题实践节目——《拳与诗》。它将武术的刚劲有力与诗歌的柔美韵律巧妙融合在一起,让师生们在诗词的韵律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教师林媛媛以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大运河桥梁的独特建筑美学与深厚的艺术价值。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桥梁在大运河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家更是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从北京厅的京城文化底蕴,到天津厅的“泥人张”精湛技艺,再到河北厅的“铁狮子”雄姿、山东厅的齐鲁风情、河南厅的中原文化……每一站都让学生们流连忘返。他们用心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非遗世界里追寻着民族文化的根脉。

保护沿岸环境

“守护大美运河,有我在行动!”每一次远足研学活动,都少不了一场环保志愿服务。

师生们行进在运河沿岸,一次次俯身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美化大运河沿岸环境。老师为大家深刻剖析运河生态,直面水质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激发孩子们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同学们纷纷化身环保小使者,为沿岸居民讲解环保知识。他们以生动的实例展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制作的环保宣传作品,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沿岸居民纷纷响应,承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好垃圾分类,以实际行动打造美好环境。

探索和谐之美

作为一种深度体验与学习的新渠道,大运河远足研学带孩子们追溯历史、传承文化,开启一场美的探索之旅。

大运河曲折蜿蜒的河道、沿岸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随季节变化而展现出的斑斓色彩,无不深深吸引着师生们。沿运河行走的过程中,学生们近距离欣赏大自然,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

学生们还看到了祖先是如何利用智慧和技术手段,巧妙运用自然资源,实现水路畅通与沿岸地区发展的。同时,运河的维护与管理也离不开人们的持续努力与紧密合作。

大运河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从古代的漕运繁荣到近现代的工业发展,大运河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孩子们深入了解运河沿岸的古城古镇、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2024-10-16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苗香各 市第五中学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大运河远足研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3117.html 1 行走的思政课 浓厚的家乡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