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10月8日,国庆假期后入园第一天。在市第一幼儿园小班各班门口,大多数小朋友虽然带着些许不舍,但依然勇敢地和爸爸妈妈挥手告别,转身独自进班。这让许多担心孩子哭闹的家长长舒了一口气,久悬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今年开学季,市第一幼儿园通过渐进式入园“三部曲”,帮助小班幼儿有效缓解分离焦虑,尽快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集体常规生活。
新生家访初见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进入家庭,与孩子互动,和家长真诚对话,是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最好途径。
开学前,小班的老师们就进行了入户家访。他们逐一了解幼儿的学名和乳名、兴趣与爱好、家庭养育情况、每日生活习惯等,并与幼儿进行了简单有趣的互动。
在鑫鑫(化名)家,小二班的老师们了解到他的父母工作比较忙,他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鑫鑫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心思细腻、观察能力强,不到4岁就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拼图,是个做事专注、有耐心、爱思考的孩子。
家访时,鑫鑫一直在大家旁边玩玩具,不时抬眼望向3位老师。班组长韩颖见状,起身拿起地垫上的气球,和鑫鑫玩起了抛接球游戏。刚开始,鑫鑫还有些拘谨,但很快就开心地和几位老师玩了起来。
临走之前,老师们和鑫鑫约定:“9月1号我们在幼儿园等你,到时候咱们再一起做游戏,好吗?”鑫鑫轻轻点了点头,鑫鑫妈妈也欣慰地笑了。
通过家访活动,幼儿与老师初步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亲子入园共体验
9月1日上午,可爱的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陪伴下,开始了“亲子陪伴式入园”初体验。
依次排队、晨检入园后,小朋友们看到园长和老师们带着甜甜的微笑,热情地迎接着他们。孩子们兴奋地在成长墙上印上自己鲜艳的小手印;家长们也纷纷在寄语墙上写下深情话语,表达对孩子满满的爱与祝福。
进入班级,小朋友们被多彩而温馨的布置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四处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专属用品,认识了自己的小水杯、小毛巾、小椅子和小床,并逐步熟悉班级环境。
集体活动开始啦。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寓教于乐、充满趣味的游戏,让幼儿与教师、伙伴建立起初步的情感链接。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们全神贯注投入到活动中。而数鸭子、打地鼠、丢手绢等一系列亲子小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沉浸其间,也给家长带来了“重回童年”的美好体验,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
午餐时间到,营养均衡的健康美食保证孩子们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也满足了幼儿多元化的口味需求。看到小朋友们吃得津津有味,家长们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亲子陪伴过程中,市第一幼儿园东园区小四班的林林(化名)引起了班组长王伟华的注意。他由奶奶和爸爸陪伴而来,却根本不听大人的话,四处乱跑,即使坐在椅子上也安静不下来。针对孩子的这个情况,王伟华和张伟秀、梁艳3位老师一起及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后期的班级活动中,老师们也特别关注林林。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让他帮忙分发玩教具,并通过鱼骨配对、棒棒糖穿绳、棉签颜色配对等游戏培养他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加餐时,老师让林林帮着插吸管、清洗水果;生活活动中,让他学着擦桌子、扫地,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的自主意识;户外活动时,老师又通过多种活动充分释放林林的活力。经过一段时间,林林的状态有了明显改观。
独立在园渐适应
在3个半日的“亲子陪伴式入园”结束后,9月4日,小朋友们开始半日独立入园。他们配合老师点名,自己放衣服、洗手、喝水、吃饭……一切都做得有模有样、井井有条。
没有了父母的陪伴,有的孩子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些小变化,也有的产生了些许不适应。
小五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独立入园的第一天早晨,弟弟哭着始终不肯撒开奶奶的手。入园后,他俩还时常哭着说:“我要找奶奶,我要回家。”班组长杨丹和林心雨、尹忠清两位老师积极回应两兄弟的哭诉:“对,会回家,到了下午奶奶就会来接你们回家。”既肯定他俩的话,又将真实情况告知孩子。同时,在哥儿俩发泄情绪的时候,老师会把他们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后来,哥哥不仅不哭了,而且当弟弟哭着说想奶奶时,哥哥还会拉着弟弟的手告诉他,奶奶下午就来了。弟弟情绪低落不想做游戏时,哥哥也会陪在弟弟身边。现在,两兄弟已经与老师建立起了信任与感情,每天都开开心心地走进幼儿园。
经过一周的渐进式入园体验,9月9日,小班的孩子们正式开启全天独立在园模式。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逐渐学会了遵守幼儿园生活常规、照顾自己、帮助他人,逐步融入集体环境。
如今,小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已经愉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