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射洪市中医院
在自然界中,蛇类作为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其存在既有其生态价值,也对人类构成了一定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毒蛇,其咬伤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掌握被蛇咬伤后的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被蛇咬伤了该怎么办?
一、初步处理
(一)保持冷静
面对蛇咬伤,首要之务是保持冷静,避免任何可能加剧血液循环的行为,如慌张奔跑或大吼大叫,这些都会促使蛇毒更快地被吸收。同时,应细心观察并尽量记住蛇的外观特征,如花纹、颜色等,这对后续医生判断蛇种、选用合适的抗蛇毒血清至关重要。此外,还需迅速解除被咬部位周围过紧的衣物与饰品,以防皮肤肿胀蔓延时,这些物品成为加重伤害的阻碍。
(二)认蛇
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蛇类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使得准确辨认蛇类变得困难,几乎无人能认识所有蛇类,即便是常见毒蛇。因此,在遭遇蛇类时,应尽量记住其基本特征,如形态、头型、体纹和颜色,或拍摄照片以备辨。分辨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关键在于观察其体表花纹、头部形态及咬伤后的牙痕特征:有毒蛇通常体表花纹显著多彩、头部呈三角形,咬伤后留下单排牙痕,特别是前端两个粗大且深的咬痕;而无毒蛇体表花纹相对模糊、外观朴素、头部圆润,咬伤后牙痕排列多为双排且分布均匀。此外,切勿企图捕杀致伤蛇,避免二次受伤。
(三)绑扎伤口
若是四肢被咬伤,应立即用皮带、鞋带、手帕、布条、毛巾或绳索等,在肢体伤5-10cm处近心端环形捆扎,松紧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度。每隔20分钟放松1~2分钟,以免发生坏死。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但谨慎用于中华眼镜蛇、尖吻蝮蛇等富含细胞毒的蛇咬伤,否则可能加重局部坏死。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8℃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四)清洁伤口
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再用温开水或0.02%高锰酸钾反复冲洗伤口,洗去黏附的蛇毒液。但应避免用针刺破伤口或用力挤压,以免加重伤情。
(五)排毒处理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伤口上方5-10厘米处用冰块冷敷,使血管和淋巴管收缩,延缓蛇毒的吸收。同时,可以用利器(如小刀)在伤口处做“十”字形切开,但不宜过深,以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切开后,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轻轻挤压创面排出毒液。
(六)避免吸吮
虽然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口吸吮毒液,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口腔的破溃可能导致毒液进入体内。因此,非专业人员不建议采用此方法。
(七)伤肢制动
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身体较低位。
(八)及时送医
在完成对伤者的初步急救处理后,应迅速而稳妥地将其转运至医院,途中需确保伤者保持安静,减少活动以防毒素加速扩散,同时用清洁布料标记伤口位置,持续监测并维持其呼吸畅通无阻。
二、如何预防蛇咬伤
(一)环境选择
在野外郊游或露营时,应选择远离草丛、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搭建帐篷,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蛇类栖息的场所。
(二)穿着防护
在蛇出没的区域活动,应穿着长裤、长袜、皮靴,裤腿下部与靴筒相连,头戴帽子,手拿照明工具,尽量避免光脚或穿拖鞋,以减少暴露部位。
(三)避免惊扰
在行走或工作时,应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突然惊扰蛇类,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等蛇类活动频繁的时间段。
被蛇咬伤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而有效地处理。通过预防、初步处理、就医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蛇毒对机体的损害,保障伤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自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