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睹日军暴行,18岁参军
1929年,孙相臣出生在沧县马辛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在老家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心里便有了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947年6月,青沧战役结束,沧州解放。随后,孙相臣家里分了田地,昔日的佃农翻身解放成了主人。家乡一系列巨大变化,让年轻的孙相臣决心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保护革命成果。当年,刚满18岁的他在家乡参军入伍。
1949年初,孙相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3军187师炮兵团的一名炮兵。
1949年3、4月间,孙相臣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孙相臣所在的炮兵部队开炮掩护步兵冲锋,消灭城外守军,然后用大炮轰开太原城墙,帮助攻城部队全歼了太原负隅顽抗的敌人。
太原解放后,孙相臣又跟随部队进军大西北。由于有一定文化,他被安排至炮兵团后勤处工作。后来,我军攻打兰州,又解放了宁夏。“兰州战役打得很激烈,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胜利来得不容易啊!”孙相臣说。
2
出征朝鲜,挫败敌人王牌部队
大西北解放后,孙相臣跟随部队来到山东修筑公路。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2月,他跟随部队入朝作战。
“当时我在山东,接到命令,说部队有军事行动,要立即集结。我们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坐着火车就出发了。”孙相臣说,当时火车北上,经过了家乡,但是为了遵守部队纪律,他并没有回家探望。“到了丹东,我们才知道,部队要去朝鲜战场。”他说。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打响了。孙相臣所在部队被要求作为第一梯队清除临津江以西的敌军,随后渡过临津江,进行战略迂回,截断敌人退路,阻击敌人增援。“战斗正式打响后,我军遭到了敌人疯狂炮击和轰炸。”孙相臣说,许多战士倒下了,血水染红了大片江水,当时的惨烈场景,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
战斗打了一夜,部队成功突破了江对岸敌人的防线,并对敌人的炮兵阵地和坦克编队发起了猛烈攻击,一举切断了敌军两条后路,导致敌人的正面防线开始崩溃。“特别是英军王牌‘格洛斯特营’,也在临津江战役中被我军击溃并予以歼灭。”孙相臣说。
3
血战铁原,战士们抱定必死之心
1951年5月,美军以突然快速反击的战术,妄想进占铁原,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
铁原当时囤积着大量来不及转移的战略物资。如果铁原失守,志愿军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志愿军63军临危受命,以血肉之躯死守铁原。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铁原阻击战就此打响。
“敌人武器装备和人数都比我们有优势,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我们的阵地化为了一片火海。但我们没有退缩,和他们进行了殊死战斗。”孙相臣说,美军飞机的轰炸最让战士们头疼,敌机飞至的轰鸣声音和落下的炸弹几乎同一时间到来,战士们根本没有反应时间。
孙相臣说,当时战场上很多敌人的特务化装成朝鲜当地的百姓,为美军飞机提供地面坐标。“比如夜间他们打红色信号弹,就说明我们这里聚集着500人以上;打蓝色信号弹,则说明我们这里有200人以上。”他说。
当时战场上的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打到最后,没有粮食吃了,就吃树叶、杂草,即便这样,也没有一人去百姓家要吃的。“我们有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一样。”孙相臣说。
在历时13天的铁原阻击战中,63军顽强抵住了美军轮番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63军也几乎打光。孙相臣说,187师的一个团,全团1300多人最后只剩下100多人,团长、政委都牺牲了。
“战后,彭德怀司令员来慰问我们,哽咽地对我们说‘祖国感谢你们’。”孙相臣说,自己也立了战功,被提升为连长,但高兴不起来。在战前,他和战友根本就没想着能活着回来。这场战斗,很多战友都牺牲了。
在朝鲜战场上,孙相臣参加了多次惨烈战斗,并于1952年在战场上火线入党。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孙相臣于当年8月跟随部队回国。1956年5月,他复员回到家乡。
孙相臣有着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一直到现在,他裤子上还用着当兵时的皮腰带,“纯牛皮的,结实得很!”孙相臣总是喜欢向人们展示。
孙相臣淡泊名利,遇事不爱跟人争辩。“比起那些牺牲在他乡的战友,我能活到现在,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已经非常知足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