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徐徐,汽车在乡间小路穿梭,拐过一弯又一弯,一片宁静而壮美的景象映入眼帘,这便是谢家坝。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运河河道,坝体上斑驳的水渍,见证着大运河曾经的辉煌。
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代,连镇谢氏乡绅捐资,组织人力筑起长218米、高5米的堤坝,取名谢家坝。在运河水势浩大的年代,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谢家坝旁,有一栋临河而建的红墙建筑——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众人走进馆内,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等了解大运河的水工智慧。
最令人感叹的,莫过于谢家坝的夯土技术,这也是谢家坝的精华所在。“当年,人们用糯米熬制成浆,与石灰黏土按比例拌和,夯筑成坝体。这种利用糯米浆制成的三合土坚固无比,耐强流冲击,越是遇水越是耐用。”解说员生动地为大家讲解了谢家坝的筑坝工艺。古人的智慧,惊艳了在场的人们。
在一处大型模拟筑坝场景前,大家停下了脚步。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筑坝的情景,乡亲们有的手持铁锹挖掘土方,有的肩挑重担,还有的手持木槌,敲打着石块……走进展厅,犹如开启了一扇时光之门,参观者跨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与运河风貌。
杨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