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第08版:08

21载,1000本笔记,2000场讲解,180多万人次听众——

于金盼与冀中烈士陵园的故事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清晨,冀中烈士陵园一片安静。一阵不疾不徐的脚步声轻轻地响起在一排排烈士的墓碑间。21年了,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清晨都会出现,这位陪伴了烈士们21年的人,就是冀中烈士陵园主任于金盼。

21年来,他自费参观了4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行程万余公里,记了近千本笔记,为瞻仰烈士陵园的180多万人次讲解了英雄事迹近2000场。

行程万余公里

记了近千本笔记

于金盼是河间市束城镇北寨村人,小时候就爱看《地道战》《地雷战》《平原作战》等战斗影片。烈士们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让他心里充满了无限崇敬,心想等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也要成为英雄。

1983年10月,他带着父母的嘱托,参军入伍。服役期间,他两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因勇救受重伤的老人,受到师机关的通报表彰。1996年,于金盼转业到河间市民政局,2003年被调到冀中烈士陵园工作。在此,他实现了自己为烈士做点什么的心愿,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把烈士精神传承下去。

有雄心壮志,还得有真才实学。于金盼记得第一次给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由于他不熟悉冀中抗战历史,只能按照标识牌的注解念给人们听。那天参观的人本来开始很多,但当他讲了一会儿再回头时,却发现只剩下了他自己。那一刻,他感到无比尴尬,恨不得找个缝儿钻进去。

正是这次“尴尬”倒逼着他走上了学习、“取经”之路。节假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2004年的一个星期六,他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遇上中组部组织人员在馆里参观学习。他就跟在队伍的最后面听讲解。讲解老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甚至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都充满着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当时他就特别激动,回家后写了第一篇参观笔记。

2005年的国庆节,他背上背包,带上馒头和咸菜出发了。早晨7:30到了马本斋纪念馆,边听讲解、边拍照;8:30坐上了去石家庄的客车,半路上拍了许多烈士的墓碑;11:00到华北烈士陵园听讲解、作记录;12:00坐上了去邢台南宫的客车;14:30到冀南烈士陵园;16:20来到南宫客车站,买完去河间的车票,坐在车站台阶上,吃了一口馒头便不知不觉睡着了,等醒来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错过了回家的车。他当时一阵心酸,感觉学点东西太不容易了。此时他的妻子打来电话说:“怎么还没回来?”他说:“会没开完,明天回去。”这种善意的谎言,他不知说过多少次。

21年来,他自费参观了4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到福建厦门的郑成功纪念馆,北到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东到上海中共一大旧址纪念馆,西到山西长治的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总行程万余公里,记了近千本学习笔记。同时,他还阅读了冀中抗战的相关书籍千余本,有的书籍至少看了两遍,常学到深夜。

为了考察烈士照片背后的故事,2007年“五一”,他来到山东莘县将鲁镇,寻找马本斋烈士的足迹。马本斋在莘县一年半的时间里,同当地回族武装队伍消灭敌人3.6万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1944年因积劳成疾,马本斋病逝在莘县。于金盼在4天的寻访中,3天睡在车站的木椅上,吃自带的干粮。虽然很辛苦,但得到了第一手重要的史料,他心里特别满足。

2010年的8月,他来到阜平县——平阳惨案的发生地。惨案中刘耀梅烈士的光辉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是村妇救会主任,为保护全村人的生命安全,挺身而出,誓死不屈。采访中,于金盼3次感动得流下热泪。

陵园是第二个家

于金盼说,冀中烈士陵园就是他的第二个家,21年来,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陵园检查一圈,然后打扫卫生,为一天的接待工作做准备。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市上下掀起学党史高潮。当时他发高烧咳嗽,已经办理了住院手续。但是一股力量在他的心里升腾:“讲解是我的本职工作,老一辈革命者都带伤打仗,这点病算什么!我要把任务完成好。”于是,他坚持上午讲解,下午再去医院输液,赶上来瞻仰的人多,他就把输液推到晚上。有时咳嗽上来连呼吸都困难,高烧烧得手直颤抖,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于金盼回忆说,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异常闷热,电闪雷鸣,不一会儿狂风夹着暴雨席卷而来。怕陵园纪念馆漏雨,他冒雨冲出了家门。来到烈士陵园后,他全身都淋透了,仔细检查了陵园纪念馆的各个角落,等雨停了才回到家中。妻子生气又心疼地说:“人家下雨往家跑,你往陵园跑,干脆你到陵园去住吧!”

2000场讲解

21年来,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于金盼共为百万名未成年人讲解抗战故事900余场,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红色的旗帜下茁壮成长。

烈士的牺牲精神,是教育人、改造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于金盼曾接待过一行10多个有不良倾向的青少年。于金盼说,这些孩子一眼看上去,个个行为异常,斜肢歪胯,小动作不断,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针对他们的年龄和所有表现,于金盼给他们讲述了刘胡兰和小兵张嘎等英雄事迹。

当讲到冀中英雄刘耀梅的事迹时,孩子们感动地低下了头,眼含泪水。当他又讲到河间有3300名烈士为民族的解放牺牲在祖国大江南北时,孩子们好像顿悟了,都惊讶地问他:“这是真的吗?”他说:“是真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怎么有幸福的今天?”走出纪念馆,其中一个孩子紧紧搂住妈妈说:“妈妈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改。”其他孩子也感触至深。于金盼由衷地欣慰,“这就是烈士精神的力量,这是觉醒的开始。”

在冀中烈士陵园的21年里,每年的大年初一,于金盼都先给烈士们擦拭墓碑,打扫卫生,让他们也“过”一个欢快、安详的春节。他告诉他们,“现在祖国强大了,没人敢欺负我们了,你们放心吧!”

21年来,于金盼共接待社会各界180万人次,其中包括青年学生120万人次;在陵园现场讲解1800余场,到学校、企业、机关部门等讲解100余场,在全社会营造了弘扬先烈精神、教育后人的浓厚氛围。

2024-11-13 本报记者 齐斐斐 21载,1000本笔记,2000场讲解,180多万人次听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5892.html 1 于金盼与冀中烈士陵园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