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陈华英眼里,父亲的身影总是与忙碌相伴——晨曦未露便出门,夜幕低垂才回家,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后来,她也成了一名教师,就像父亲当年一样。今年,她的儿子也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
46岁的陈华英,是献县第五中学的一名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者,育人育心。”这是陈华英的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早已深深烙印在陈华英的心中,并指引着一家人先后走上了三尺讲台。
父亲乡村讲台坚守35年
陈华英出生在献县临河乡陈三角村,她的父亲陈俊江是家里的第一代人民教师。
陈俊江本是一名军人,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献县一个行政单位,工作稳定。然而,他一心挂念着家乡,想着在外当兵时,家里全靠乡亲们帮忙,下决心要回乡报答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于是,陈俊江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开始在陈三角小学任教。
踏上讲台那年,陈俊江25岁。那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室是一人多高的土坯房,伸手几乎碰到屋顶,窗户漏风,连课本都很少。两名教师,要承担5个年级的教学工作。
但每当听到学生们一声声唤他“老师”,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所有艰难,陈俊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35个年头,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家乡的教育。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陈华英。从她记事起,父亲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许多角落都堆放着书籍和教学资料。
陈华英说,无数个深夜,家人都已入睡,可父亲却仍在昏黄的灯光下给学生批改作业。即使周末,父亲也不得闲,总会背上那个装着学生作业的布包,踏上家访的路。有时,陈华英也会跟在父亲的身边。
“父亲对教书育人认真而执着,为了上好一堂课,经常备课到半夜。”说起父亲,陈华英眼里掩饰不住敬佩。
“每到一户学生家中,他都会详细询问孩子的家庭状况,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陈华英说,本村和周边村很多人都跟父亲上过学,即便如今父亲退休、两鬓已斑白,村里人见了他,仍尊称他为“陈老师”。
女儿桃李满天下
“一名好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希望的点燃者。”多年来,父亲的这句话一直刻在陈华英的心中,深深影响着她。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也成了她的梦想。
1994年,陈华英初中毕业,选择读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不仅刻苦学习教育理论,还通过实习,增加与学生们的接触,将理论知识付诸教学实践中。
毕业后,她回到家乡的中学任教。那一年,陈华英19岁,负责教两个班的数学。这对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个挑战。从备课到教学,再到与学生沟通,她无不倾注心血。
“如何才能把学生教好?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为了找到答案,陈华英用了很多“笨办法”——向老教师求教,研究他们的课堂经验和教学方法;一有时间,就直奔书店购买各种教育学书籍,照着书里的案例学,学会再去上课……
在她的努力下,学生们爱上了数学课,课堂上讨论声、抢答声此起彼伏。学生成绩好,家长们纷纷感谢,校领导也对她的教学方法大加称赞。
夜深人静时,陈华英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和父亲一起做家访的日子。她觉得,成绩的取得并非她个人的功劳,是父亲在她困惑时为她解疑释惑,不断鼓励、指引着她前行。
当班主任期间,她的工作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每天操心的事很多,但陈华英乐此不疲。因为,她觉得自己收获的比付出更多——多年教学,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有的考入名牌大学,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每当收到这些喜讯,她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
2018年,40岁的陈华英来到献县第五中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一家人与教育结缘
见惯了家人在学校的繁忙,陈华英的儿子郭嘉浩并未对此有所抵触,反而觉得当教师是一种骄傲。耳濡目染下,郭嘉浩也树立了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
2020年高中毕业后,郭嘉浩以优异成绩报考了公费师范生。大学期间,他当班长、在学生会锻炼;实习时,他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今年,郭嘉浩走上工作岗位,也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郭嘉浩真正理解了母亲和姥爷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爱。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陈华英自豪地说:“咱们这个大家庭走出的教师真是多。父亲是教师、三姑夫是教师、表哥和表嫂都是教师、二姑家的表嫂也是教师。去年,侄子也考上了免费师范生,再加上我和儿子,咱们家简直就是‘教师专业户’。”
教育的路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但陈华英和家人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爱,脚下就有路,这条路能一直走到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