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斐斐
苍寒至,书香浓。日前,“时间的恩典”——王秀云《请沿当前道路行走》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沧州书城举办。
《请沿当前道路行走》是作者王秀云历时25年创作的一部深刻描绘中国农村巨变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华北平原上的十里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们朴实无华的生活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揭示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境,记录了扶贫干部为改变这一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小说中还不时出现盘古庙、十里香、火锅鸡、羊肠子等沧州元素,展现了沧州的地域特色与厚重文化。
活动现场,嘉宾们分享了阅读此书的感受以及与作者的过往,书中的主人公原型方云普等也来到现场,分享扶贫体会。
凝聚家国思想
“这部小说在我心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是王秀云在这部书的第一章《小说的理由》中写的第一句话。王秀云是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出局》《飞奔的口红》等,中篇小说《钻石时代》《我不配和蚂蚁同归于尽》等。她的多篇小说、诗歌、散文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等期刊上。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是方云普,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位下乡扶贫干部。他是一名电视台记者,在3年多的扶贫工作中,他带领团队为村民解决了吃水、出行等难题,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他的扶贫日记记录了他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里面所写的故事让人动容。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详细阅读了方云普的日记,还采访了郭洪亮、潘小白等多位扶贫干部,阅读了他们的工作日志,然后创作了这样一部不一样的扶贫题材的文学作品。
沧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兴华在读完这本书后甚为感动。他说,作者是带着质朴笃实的勇气和求真奉献的毅力去创作的。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人写“活”了、把事写“清”了,透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是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接地气,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画像的佳作。
活动现场,《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原总编辑刘桂茂引用了作者的话:“60后”是被完整塑造的一个群体,祖祖辈辈躬耕陇亩的家人给予这个群体的三观就是守本分,爱国家,加上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家国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刘桂茂说:“作者把她爱家爱国的立场体现在了小说的创作里。这部作品通过写故事反映贫穷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扶贫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既是理想,也是真实的生活
《沧州日报》常务副总编张徽贞以《我听到了理想主义的歌唱》为题表达了对这部小说的印象。她说:“这就是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又不全是生活,我听到了理想主义的歌唱。”张徽贞说,读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所刻画的人物群像都特别生动。在这部书里面,不只这些扶贫干部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就连十里村的村民,都塑造得非常真实生动,穷的、傻的、富了心还穷的、富了觉醒的,各色人等,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唏嘘。这部小说结构巧妙,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极其丝滑,既保持了阅读上的跳跃感,避免了平淡叙述的沉闷感,又衔接得不着痕迹。同时,这部小说的情感线让故事更丰满。小说中的小人物的感情纠葛,那么卑微、易碎,无奈、可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个“穷”字。从这一点上来说,扶贫扶的不仅是贫,更是心和志。
她说,我们看到了,信仰穿越时光永不磨灭,从霍梅茵到“方云普们”,百年来从没有消失过,甚至超越时代,超越爱情。
沧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强卫说,这部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多线叙事,结构精巧,以不同人物的故事为线索,细腻地刻画了十里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避免了单一故事造成的整体单调,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风土人情、人物文化,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村气息。同时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时,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情感波动,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同时产生共鸣。
新华书店沧州书城负责人赵国良说,这部作品让他“深陷其中”。因为小说中描绘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都似曾相识,所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他回到了记忆中的家乡。几十年来,他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的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带领村民们一起奋斗,终于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一条坎坷的路、一条坚定的路,更是一条光明的信仰之路。
一部沉甸甸的作品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付红妹读完这部作品后感触颇多。她说,这是一本有着良好的精神品质的小说。这种精神品质体现在作者对时代的积极回应上。在扶贫脱贫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面前,作者是在场者,是书写者,她对这个大事件的思考体现着她鲜明的价值取向。同时,小说包含着很高的思想浓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自己几十年的思考、人生的感悟都放了进去。关于正义,关于良知,关于理想,关于信仰,她都有着自己很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这部小说还有着一个坚实的物质外壳,整体还原了一个“60后”的人生图景,还原了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小说的情节非常有张力、自然流畅,多重的叙事结构让整个故事丰富且有层次感,让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更大的延展性。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肖菊蘋说,作者把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展示得很充分。对于现实中乡村贫穷原因的挖掘、对于知识分子的理想、对于知识分子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作者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这部作品是真实的,又是理想的,作者所刻画的人物个性鲜明,不脸谱化,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王金萍说,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感觉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史记”。这部小说在她的眼里,就是一幅中国画,具有散点透视的特点,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的真实场景。当她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文学院的孩子们时,这些年轻学子们也被这样的一部作品深深吸引了。她说,这就是文学的价值,这样的作品起到了文学的教化功能。
现场,作者王秀云与嘉宾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还与该书中的几位原型人物共同分享了写作的背景与契机,并把珍藏了25年的几位乡村扶贫干部的扶贫日记和资料归还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