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学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卫生院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也是下肢截肢和失明主要诱因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人,且这一数字预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利”,越来越多青壮年甚至儿童也开始受到其侵害。然而,它并非不可防治,通过科学干预措施,可大幅降低糖尿病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血糖
①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糙米、燕麦、豆类、绿叶蔬菜等。这些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速度较慢,能避免餐后血糖骤升。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和超重人群,低GI饮食可显著降低胰岛素负担。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选择瘦肉、鸡蛋、鱼类及豆制品作为主要蛋白质来源,有助于延缓胃排空并降低餐后血糖波动,同时增强饱腹感,减少额外热量摄入。③限制高糖、高脂肪食品:甜饮料、蛋糕、奶茶等不仅能迅速升高血糖,还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将每日糖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10%以下,同时减少油炸食品频率。④控制饮食结构和比例:科学饮食应遵循“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25%”原则。特别是晚餐应避免过量进食,保持清淡,避免影响夜间血糖调节。
二、适量运动:增强代谢,降低风险
运动是糖尿病预防和管理中不可或缺部分,特别是对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葡萄糖利用起着重要作用。①有氧运动为主,兼顾力量训练: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走、骑自行车、跳舞等。力量训练如举重或拉力带锻炼,每周进行2-3次,可增加肌肉组织对血糖吸收,效果更加显著。②运动时间选择:饭后1h是运动最佳时间,此时身体已吸收部分能量,血糖水平较高,通过运动可直接消耗血糖,避免储存为脂肪。此外,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特别是胰岛素使用者,防止低血糖风险。③日常活动与运动结合:运动不局限于健身房,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园艺、步行上下班等,也能起到一定控糖作用。规律生活作息和适度运动结合,可使血糖管理更加稳定。
三、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①关注常规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是早期筛查糖尿病重要指标。②重视糖尿病前期筛查:高危人群(如肥胖者、家族有糖尿病史者、高血压患者等)应每年进行糖尿病相关指标检测。糖尿病前期状态并非无害,通过生活方式干预,50%以上患者可避免进展为糖尿病。③全面评估并发症风险:糖尿病与高血脂、高血压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因此,体检还需关注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检查等,全面掌握代谢健康状况。
四、心理管理:稳定情绪,远离压力
长期心理压力是诱发胰岛素抵抗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会削弱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糖尿病预防离不开心理管理:①识别并缓解心理压力:工作压力、情感问题等应及时调整,建议通过心理咨询、冥想或深呼吸训练来舒缓压力,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②参与健康教育与支持小组:社区组织糖尿病防治讲座或互助小组,能帮助高危人群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同时提升应对能力。患者之间分享和鼓励,也能增强生活信心。③建立积极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挑战,树立科学疾病认知,避免因对疾病恐惧而影响日常生活。④健康行为习惯强化:情绪稳定时,行为更容易得到控制,例如按时服药、坚持运动等,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防治效果。
结束语
糖尿病防治需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管理”原则,并从日常生活每个细节着手。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心理管理,这四点不仅是糖尿病防治核心策略,也是健康生活基本准则。通过科学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远离糖尿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