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荻 成武县人民医院
一、骨质疏松的概述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骨科护理带来了挑战。
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正常的骨代谢是骨形成和骨吸收保持平衡。而在骨质疏松患者中,这种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如年龄增长导致的性激素水平下降、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营养因素(如钙摄入不足、维生素 D 缺乏)、药物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二、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这种疼痛通常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等引起。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出现身高变矮和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柱前倾、背曲加剧,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多个椎体压缩还可能导致腹部脏器受到压迫,引起便秘、腹胀等不适。
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
三、骨科护理要点
疼痛护理
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工具进行量化评估。
2、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如仰卧位时腰部可垫薄枕,以缓解疼痛。
3、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对于非药物止痛方法,可采用热敷、按摩等,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避免造成骨折。
骨折护理
1、对于发生骨折的患者,要做好骨折部位的固定和护理。如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防止髋关节脱位。
2、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血液循环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要注意预防骨折并发症,如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协助患者翻身、按摩下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
康复护理
1、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早期可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如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活动髋关节、膝关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
2、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的康复锻炼,如坐起、站立、行走训练等。对于椎体骨折患者,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如五点支撑法、小燕飞等,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护理
1、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 D。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对于维生素 D 缺乏的患者,可通过晒太阳、补充维生素 D 制剂等方式增加维生素 D 的摄入,促进钙的吸收。
2.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磷等其他营养物质,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影响钙吸收的食物和饮料。
心理护理
1、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长期疼痛、活动受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其心理状态。
2、向患者讲解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方法、康复过程等,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在骨科护理视角下,对骨质疏松患者要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从缓解疼痛、处理骨折、康复锻炼、饮食指导到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