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华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是现代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无数手术变得可能,极大地减轻了病患痛苦。然而,每一项医疗干预都有其固有的风险,麻醉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麻醉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专业技术和周密准备将其降至最低。
麻醉手术中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呼吸障碍
这是最常见的麻醉风险之一,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肥胖患者,过量的麻醉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频率减慢甚至停止,需通过人工通气设备保障呼吸。
二、心脑血管病变
麻醉在提供手术必要的无痛条件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心脑血管系统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
麻醉可能导致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麻醉初期,患者可能因紧张或疼痛感而血压升高,若不妥善处理,可能引发心血管事件。麻醉药物的血管扩张效应以及血容量不足等情况易致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麻醉药物、手术创伤及身体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心室颤动等,对心脏造成额外负担。重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期间面临较高的心肌缺血风险,尤其是在高应力状态下。某些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心脏的泵血能力,特别是对于已有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麻醉还会导致脑血流减少、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脑血管疾病。麻醉药物或低血压状态可能导致脑部血流减少,严重时引起脑细胞缺氧和损伤。过度镇静或过度通气可使颅内压升高,对于颅脑损伤或肿瘤患者来说,这是极为危险的情况。少数患者可能在麻醉或复苏阶段出现癫痫样活动,尤其是在使用某些具有兴奋性作用的药物后。
三、术后认知障碍
麻醉可能与术后认知障碍有关联。术后认知障碍是指患者在手术麻醉后出现的以认知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障碍。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术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有时长期存在。
四、恶心与呕吐
手术结束后,约三分之一的成人和一半以上的儿童会出现此症状,增加了术后管理和护理的复杂性。
麻醉师作为麻醉手术的关键人员,他们不仅是麻醉过程中的守护者,还是患者安全的首要责任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决定了整个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需要具备精准的操作技巧,掌握各种麻醉技术,如全麻、局麻、神经阻滞等,针对每种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迅速识别异常信号,采取适当行动。他们需要有冷静的决策能力,面对意外情况,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最小化风险。他们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麻醉技术和研究成果,提升个人能力和整体服务质量。
对上述麻醉可能带来的风险,麻醉师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详尽的术前评估。术前 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包括过敏史、既往疾病、用药情况等,定制个性化的麻醉计划。
2、强化监测与麻醉深度调控。利用先进监测技术(如BIS、ECG、SpO2等),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类型,保持麻醉深度适宜。
3、事前预处理与预防。根据患者特点预先给予抗吐药、抗过敏药等,预防恶心、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4、多学科协作。麻醉团队可与外科医生、护士紧密合作,共享信息,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5、科学的术后管理。为患者提供合适的镇痛方式,避免术后疼痛诱发的心血管压力升高,同时注意心理安抚,促进平稳过渡。
总之,麻醉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涉及到众多变量和不确定因素。然而,通过细致的规划、精确的执行和及时的应急准备,大多数风险是可以预见并加以防范的。每一位参与手术的人员都肩负重任,共同努力,确保每次麻醉都是安全而有效的,让患者能够安心、顺利地渡过手术难关。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突破,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让医疗事业惠及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