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第08版:08

孟村八极拳、苗刀等武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沧州园博园“炫”起武林风

本报记者 魏焕光

丁文江在给研学团的学生们示范武术动作

郭铁良在教授洋弟子练习苗刀

凌厉的刀法气势如虹,刚猛的拳法令人眼花缭乱……沧州园博园,这个以园林艺术著称的地方,今年以来,随着孟村八极拳、苗刀等武术文化元素的融入,正“炫”起一股武林风,成为展示沧州武术文化的又一窗口。

孟村八极拳:

传承与发展的新舞台

进入沧州园博园1号门,北行不远,秦皇岛园便会映入眼帘。沧州运河武馆园博园分馆就开设在这里,负责人是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孟村八极拳传承人丁文江。自今年初入驻沧州园博园以来,沧州运河武馆园博园分馆已成为展示孟村八极拳武术文化的新窗口。

57岁的丁文江,自幼习武,27岁开设武馆,长期从事孟村八极拳的教学传承工作。今年以来,沧州园博园成了他传承武术文化的“新阵地”。除了接待游客和参访团,他还承担着为大运河非遗研学团讲授武术课程的任务。这些研学团主要来自沧州各县市区。每逢研学团来访,他不仅会进行武术文化宣传,还会示范孟村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等基本拳法,令人印象深刻。

丁文江表示,沧州是“武术之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将武馆引入园博园,对展示和传播沧州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沧州武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孟村八极拳已成为沧州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入驻园博园为其自身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未来的发展,丁文江充满自信。他计划利用好沧州园博园这个平台,开展各类弘扬沧州武术文化的活动。他坦言:“大多数来研学的孩子都没有武术基础,这让我感到担忧。我希望开展更多活动,让更多孩子能够学习武术,避免武术文化的断代失传。”

苗刀文化传承基地:

沧趣园内的“把式房”

在秦皇岛园不远处,位于沧趣园的苗刀文化传承基地,同样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沧趣园面湖而建,古香古色,不仅风景优美,如今更成为武术爱好者们潜心习武的好去处。不久前,沧趣园内的苗刀文化传承基地正式开放。一代宗师“郭燕子”的嫡孙、省级非遗项目苗刀代表性传承人郭铁良,带领他的徒弟们在这里练习苗刀、通臂拳等,传艺不辍。

郭铁良告诉记者,基地目前设有3个场馆,分别是苗刀文化研学馆、苗刀文化陈列馆和苗刀文化会客厅。苗刀文化研学馆主要用于日常训练,一到周末,这里就会迎来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武术爱好者们。郭铁良和他的弟子们,不仅在这里进行教学,还经常向游客和来自各地的参观团展示沧州武术的魅力。不少游客在观看表演后,会即兴加入练习队伍,表现出对武术的浓厚兴趣。郭铁良说,目前,在这里训练的学员已有20多人,其中包括来自喀麦隆的学员乔一。乔一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对中国武术充满热爱的他,每个周末都会前来参加训练。

苗刀文化陈列馆则是一个展示苗刀历史和文化的场所。馆内展牌详细介绍了苗刀的演变历史,同时展示了苗刀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事迹。最令游客感兴趣的是从唐代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苗刀实物,馆内陈列的一柄柄锋利的苗刀,似乎在向游客讲述着古战场上厮杀的故事。

郭铁良表示,苗刀是战争的产物,古代的苗刀较长,适合马上的战斗,后来随着步兵的兴起,苗刀逐渐变短,并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样式。苗刀文化传承基地不仅教授苗刀,还开设了通臂拳课程,丰富了学员们的学习内容。

■采访手记

当武术文化

遇见园林艺术

沧州园博园不仅是一处展示园林艺术的胜地,现在更是成为传承和发展沧州武术文化的园地。苗刀文化传承基地和沧州运河武馆园博园分馆的设立,使园博园成功地将武术文化与园林艺术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空间。

沧州武术重要门派的绝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呈现。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武术表演,还能深深感受沧州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沧州园博园的文化内涵,也为沧州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沧州园博园必将继续发挥其大运河非遗展示地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武术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沧州武术这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在这里,武术不再只是古老的技艺,而是活泼泼的文化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024-12-12 本报记者 魏焕光 孟村八极拳、苗刀等武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8893.html 1 沧州园博园“炫”起武林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