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寒意渐浓。为了防止冬季极端天气电塔上出现安全缺陷,12月11日一大早,国网沧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孙波振,就带上无人机和安保设备,外出进行电力线路巡检。从沧州市区出发,孙波振一路驾车向黄骅港驶去……
无人机“小助手”
这天,天气晴朗,可户外的风力依旧强劲。孙波振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寒风前行。每到一座电塔前,他们都会启动自主巡检无人机,检查塔基的绝缘子、金具是否异常。从业10余年,哪个区间需要重点加强巡视,孙波振早已牢牢了然于胸。
“如今有了无人机,巡检方便多了。”孙波振介绍说,“我已经提前规划好了这台无人机的航点位置和拍摄目标,只要按下启动键,它就能对输电线路和相关设备进行自主巡检。”
只见孙波振按下启动键,无人机在他的操作下升空,按照既定路径,对每一个观测点测温、拍照,并读取相关数据。孙波振原地察看手里的可视化设备,可对1500米以外的情况一览无余。
转眼已到晌午,孙波振一行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简单地吃了些面包和火腿肠,稍加休息之后,继续踏上巡检的道路。一天时间,他们共巡检了24座电塔。
60米高空逆风而行
孙波振说,一旦发现问题,他就得登塔了。
“60米的电塔,我徒手爬上去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赶上刮风天气,即便有安全绳和围杆带保护,整个人也会在空中摇晃,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孙波振说,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时常感到害怕,但从事这份工作久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一年当中,孙波振约有60天的时间在高塔上作业。一般情况下,他每次会在高空停留一个小时左右,高空作业后,再徒手爬下来。高温酷暑下,他要穿着厚重的屏蔽服登塔,没等开始作业,已经汗流浃背。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下,电塔表层经常覆着薄薄的一层冰,这给孙波振上塔作业带来极大挑战。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在塔上完成抢修作业时,四肢已经被冻得没有了知觉。下塔时,我使出全身力气,死死抱住塔,一步步往下蹭,好在最后没有发生危险。”孙波振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依旧觉得脊背发凉。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从未把这件事告诉家人。
“长期从事这行的,大家都是这样,对家人报喜不报忧。”他说。
220千伏电路带电作业
在60米高空作业,常人光是想想就会心惊胆战,而孙波振不仅要面对高空挑战,还要在220千伏及以上高压输电线路上带电作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他作业时,“噼里啪啦”的放电声会伴随全程。
“输电设备在长期运行中,是需要经常测试、检查和维修的。常检查,才可预防出现大问题。在夏天用电高峰,带电作业更为普遍。”孙波振说。
带电作业前,孙波振会穿好阻燃内衣、带电作业屏蔽服,戴好屏蔽帽等装备。一般情况下,他会戴上两副手套,一副起到吸汗作用,一副用来防刺穿。双手在层层包裹下,灵活度大大降低。“这项工作的危险系数可想而知,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为了圆满完成每项操作,空闲时,他会在专业技能上下狠功夫。
去年秋天,孙波振接到了长时间高空作业的任务。那天,他在电塔上连续作业了4个小时。到了中午,他悬在60米高空,吃了特殊的一餐。
“这项工作既苦又累,可每当完成一项新的挑战,我就会感觉成就感爆棚,整个人会亢奋一整天。”孙波振说,“每次完成作业,站在塔基顶上鸟瞰城市,别有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