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
第03版:03

沧县这家人——

一家六口“玩”篆刻

本报记者 邢 程 摄影报道

一家六口“玩”篆刻

12月8日,李泽成一家六口围坐在书桌前,每人手持一把刻刀,都在专心致志地篆刻印章。如今,每逢周末,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玩篆刻,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我和老伴儿、儿媳用的是石头,儿子用的是青铜,孙子、孙女用的是胶泥。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忙活一件事,别有一番乐趣。”李泽成笑着说。

今年66岁的李泽成是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村人。他自小对木刻有浓厚兴趣。年幼时,他常会捡来木板等物品,用小锉刀一试身手。

参军后,李泽成也一直没有放下练习篆刻,一有工夫,他就捧着《篆刻学》《汉音文字征》等书籍学习。找不到合适的石材,他就以木代石练习。其间,他的篆刻作品还发表在媒体上,他因此得到了1元稿酬。“虽然只有1元钱,但这份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从此,李泽成钻研篆刻的劲头更足了。

部队领导知道李泽成有艺术特长后,就把部队一些文艺工作交给他来做。那段时间,他也有了更多时间研究篆刻。依旧是就地取材,李泽成收集了许多空的金属牙膏管,将它们融化后灌进空子弹壳里,特殊的篆刻材料便制作完成了。当他把亲手刻好的子弹壳印章送给战友时,他的作品惊艳了所有人。战友们都夸他手艺好,直至现在,不少战友仍保存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炼,李泽成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他的印风兼具白文印的雍容古朴、朱文印的洒脱清新。因为技艺精湛,他成为西泠印社的一员。与此同时,李泽成的爱人陈秀玲也被篆刻吸引。在李泽成指导下,陈秀玲的篆刻水平进步很大,如今,她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小耳濡目染,李泽成的儿子李宝棠对篆刻也有着很高的悟性。他汲取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制作了很多优秀篆刻作品。如今,他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李泽成的儿媳马静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嫁到李家后,她也深深爱上了篆刻。李泽成常常夸奖儿媳:“有天赋,一出手就是那么回事儿。”不久前,马静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遗体验区申请了一个篆刻展位,为游客展示篆刻的魅力,带领大家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篆刻技艺。

马静认为,对上小学的儿女李照玺、李若然来说,练习篆刻是锻炼他们心性的好法子。与此同时,篆刻也成为马静和子女沟通的桥梁。从孩子三四岁时,马静就带领他们一起学习篆刻技艺。孩子们手劲儿小,刻不动石头,马静就为他们买胶泥。玩泥巴的年纪,李照玺、李若然却把泥巴玩出了新花样,成为学校的“小明星”。

每到周末,一家人都会一边练习篆刻,一边享受慢时光。看着小孙子、孙女拿着刻刀有模有样地跟大人学篆刻,李泽成感到很欣慰。他说,篆刻已成为一家人共同的爱好。

2024-12-14 本报记者 邢 程 摄影报道 沧县这家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9714.html 1 一家六口“玩”篆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