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第05版:05

用“正念” 打败“魔法”

素 心 孙文静

“用魔法打败魔法”,年轻人开始整顿大数据了。

或许大多数消费者都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在互联网上,我们的每一次触屏点击、每一笔消费,甚至每一句聊天记录,都是“数据”。这些数据被平台“收集、消化、分析”,最终精准描绘出独属于你的画像,它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而这些数据画像,最终将消费者困于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和难以逃脱的消费怪圈。

不同的用户,其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所在区域不同,在面对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看到的价格也不相同。这种现象在电商平台、在线旅游平台、网约车平台等较为常见。通常,老用户会比新用户看到的定价高,而日常消费高的群体,搜索到的同类产品价格也会略高。甚至不同手机品牌的用户,在相同路程、相同车型的网约车中,也价格迥异。

苦“大数据‘杀熟’”久矣的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反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平台的价格算法,通过改变行为、操控信息、规避数据追踪,打破平台对自己的数字操控。

有网友从机票开始反击。起初,他搜索出来的最便宜的机票价格要4309元。于是,他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不久,价格竟然变成了1903元。因为在他反击大数据算法的过程中,系统已经把对他的人物画像从“想要进行跨国旅行的有钱人”转变成了“旅行取决于机票价格的没什么钱的人”,机票价格也随之“腰斩”。

年轻人“反杀”大数据“杀熟”的手段还有不少。他们通过设置相似的头像和地址,巧妙地躲开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判断,让自己在更加自由地获取信息的同时,拥有了可以摆脱基于身份标签进行信息推送的“隐身术”;他们刻意减少APP的浏览时间、及时删除信息检索痕迹、故意在聊天中“暴露”自己,以冲出大数据为其制造的“信息茧房”。

说到底,消费者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大数据支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说互联网的主要价值是以平台连接人、商品、信息和服务,那么人工智能的作用则是“赋能”,为更好地满足生活、工作需求提供强大工具。比如,利用药物分子大模型,医药企业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百万级别的药物虚拟筛选。又如,某高校科研团队,可以运用算法实现电解液分子性质快速预测与精准定向设计。

展望未来,智能医疗能帮助医生精准诊断;智能教育可为每个学生配备数字教师;智能机器人能照顾老年人的起居生活……提供生活便利、助力精准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有人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比作“盛夏的大雨”,它“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从较长的历史周期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工具的颠覆式创新,往往能增进人类福祉,但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挑战。

在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技术向善,仍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最终,能打败“魔法”的不仅是“魔法”,更是“正念”。

2024-12-17 素 心 孙文静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9849.html 1 用“正念” 打败“魔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