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第08版:08

吴桥杂技奇才史德俊

于 露

上世纪初,史德俊在演出期间接受法国记者采访。

杂技之乡吴桥曾有一位掌握多国语言、享誉世界的国际杂技明星,他就是史德俊。

史德俊1901年出生在吴桥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因家庭贫苦,他7岁便拜邻村杂技艺人张烈山为师学艺,同时学艺的还有小他两岁的弟弟史肥。他学艺3年、卖艺3年,按杂技行内规矩,师父管吃喝,收入归师父。

1912年,史德俊经人介绍跟吴桥艺人王秀清到德国去演出。那年,11岁的史德俊望了一眼家乡,含泪登船,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江湖路。前途未卜,可作为艺人,他只能闯荡江湖,以求糊口活命。

史德俊跟随王秀清到达德国之后,王秀清见史德俊年纪小,觉得他好欺负,只管他吃喝不给工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史德俊正在罗马尼亚,马戏班无法演出,王秀清为了节省开支,解散了杂技班子。

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史德俊开始了在罗马尼亚的流浪生活,多次经历飞机轰炸,差点儿遭遇不测。他靠乞讨为生,为了吃上饱饭,他也会通过演出换钱。6年的异国流浪,并没有让史德俊颓废,他仍然勤奋练功。因为演技好,他结交了不少外国友人,语言的隔阂在一点点缩小。从那时开始,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1920年,史德俊加入了孙凤林、孙凤山兄弟俩带领的“凤林班”。凤林班当时在国际上已久负盛名,加上孙凤林那时已经50岁,对于杂技班的管理有些力不从心,正需要一位聪明、沟通能力强、语言能力强的人来帮忙。史德俊正是这样的人才。他虽然不会写汉字,却会说外语、写外文。在国外流浪的经历,使他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让他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很好地交流。在一次演出中,史德俊成功为一对德国夫妇充当了翻译。也正是借助这个契机,他加入了“万国生意会”,成了唯一加入该组织的中国人。

孙凤山和史德俊组建了后来在杂技史上鼎鼎有名的“北京班”。这个杂技班以“北京”命名,表达了两人对祖国的思念。

北京班受邀在世界各国出演,收获了很多掌声,知名度日益提升。聪慧的史德俊学会了德、英、法、俄、意、葡萄牙六国语言,这使他结交的各国艺人越来越多。事业有成又风度翩翩的史德俊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和追求者。1927年,史德俊和德国女艺人艾米互生情愫,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史中西”。

除了要经受卖艺路上的凄风苦雨,杂技艺人还要经受生离死别。1933年,闯荡海外多年后,32岁的“国际杂技明星”史德俊含泪挥别妻儿,回到故乡吴桥,隐居于老家无名树村。

谁也没想到,一位杂技艺人在不经意间埋下了文明交流的种子。1990年夏天,法国著名的马戏历史学家、“明日”世界马戏节的创始人多米尼克—莫克莱尔来华时,特别看望了当时已80多岁的史德俊。听到史德俊操着一口流利的法语,莫克莱尔万分吃惊,他拿出了自己携带的一张法国记者采访中国杂技艺人的照片,经过辨认,发现照片上的艺人正是史德俊。莫克莱尔激动地说:“我找了你很久,终于找到了!”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1987年,86岁的史德俊老人受邀至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成为看台上最为年长的观众。180余位中外杂技艺术家首次在东方赛场同台献艺。史德俊激动落泪:“这不是做梦吧?”1992年4月28日,吴桥杂技大世界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在主席台上,史德俊老人和其他26位嘉宾并肩而坐,见证了中国杂技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非凡时刻。

1995年,史德俊逝世。史德俊和那个时代虽然远去了,但是中国吴桥杂技的历史星空上,永远闪耀着史德俊、孙福有、孙凤山、狗熊程、王玉林等名字。他们把散发着泥土气息、极具东方特色、饱含中国底蕴的绝技传扬到遥远的异域,奠定了“吴桥杂技”这块金字招牌的根基。

2024-12-19 于 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0182.html 1 吴桥杂技奇才史德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