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第06版:06

河间市四公村小学教师高建树

带领孩子们走在阅读之路上

本报记者 齐斐斐

56岁的高建树,是河间市留古寺镇四公村小学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1989年工作至今,他担任过语文、体育等多门学科老师。从教35年来,他不仅自己每天与书为伴,还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学校的孩子们走上了阅读之路。他的家庭3次被评为河间市“书香家庭”,他所在的学区的阅读工作也成为河间市教育工作的亮点。

书是生命中的灯塔

12月9日,0时19分,高建树写下了夜读《陈忠实散文集》随记。10日,清晨6时,一段发布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的汪曾祺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高建树多年来与书为伴的生活点滴。书,在他的生命里,仿佛一座灯塔,让他的心不会迷路。

高建树的家庭是一个地道的书香家庭,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高才生。对于书,他从小就不陌生。父亲的几本《许国璋英语》、16开本的《大学英语》,还有哥哥姐姐随处散落在炕上、桌子上、煤油灯下的书,都成了他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

自从识字起,书就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高玉宝》是他读的第一本书,之后就是《铁道游击队》《辛弃疾》《新儿女英雄传》《螳螂拳》《中国神话故事》……

在那个课外书很少的时代,他却始终能想方设法地借到书。上初中时,他骑自行车去4公里之外的其他村图书室借《射雕英雄传》,借来后,能废寝忘食,一气儿看到头疼。借来《文笔精华》,他翻看时仔细又仔细,恐怕折一点角。初三时,他挤出时间在村大队部的阅览室里不断借书,一本又一本,连续不断地读。

考上师范后,书更像一双手,牵着他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读书,让他的内心慢慢多了沉淀。1989年 ,师范毕业后,他一直喜欢用文字倾诉自己、记录生活。多年来,他发表了100多篇(首)散文、小说、诗歌,获评过河间市“十佳作家”,入选沧州作家人才库,曾在《沧州日报》副刊发表“消失的事物”系列散文。

就这样,阅读和写作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尤其这几年,书让他的生活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只有买书、读书、写作。

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

从教35年,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把读书从爱好上升到一种责任,他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读书心得,向孩子们推荐最适合学生的读物。介绍给学生的每一本书,他都阅读过,做好分析之后再推荐给学生。

今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留古寺学区南大齐小学举办读书交流分享活动,特别邀请高建树为全体师生分享了读书心得。

活动现场,高建树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三方面为师生讲解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感悟。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读书的意义,谈读书与家庭、读书与命运的关系。之后,留古寺中学开展了“一人领读一本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们根据班级特色畅谈读书乐趣,分享读书心得,评选“读书之星”;冢耳小学开展了“书香传情 放飞爱心”手拉手图书捐赠活动,四公小学、大宝车小学、石马小学、艾庄小学分别组织开展了“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争做快乐的读书人”等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留古寺学区各学校的书香味越来越浓,乡村孩子们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收获畅游在读书学习中。

今年6月5日,留古寺学区在留古寺小学召开了中小学阅读与写作交流研讨会,高建树的经验分享,又一次让老师们受益良多。

在阅读方面,他讲,阅读最亲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尊重孩子个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他建议:忌背作文;忌长期仿写作文;加大写作文的次数;作文教学应该是从字、词、句到片段、段落、篇章循序渐进;作文指导和课文讲解融为一体,不能剥离;老师还应做好学生们的作文点评。

在读书内容上,高建树更是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读书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读正能量的书。读书应养浩然正气、养不屈精神、养爱国之心、养未来之志。阅读可分为细读、略读、跳读,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不可过于拘泥。

他认为,最好的文章是课文,不过,只凭片段文章毕竟单薄,读整本著作才能展示整个故事的全貌,激发孩子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延伸阅读是必须的。例如,阅读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丛书《长征》,精读全册才能深刻体会长征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学习课文《火烧云》,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们读《呼兰河传》。

书香家庭

高建树说,回头看自己的来时路,最多的还是得益于家庭。

高建树的大姐二姐都是老师,大哥在政府部门工作,二哥是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是很值得自豪的。他说,这一切的得来,很大程度上在于父亲。他的父亲年轻时毕业于唐山开滦煤炭学校,毕业后在太原工作3年后,回到家乡河间。

高建树说,父亲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个传奇。父亲大学学习的是工民建专业,英语的口语非常好,阅读量也很大。父亲会武术,还天生一副好嗓子,拥有超常的记忆力,写得一手好字。父亲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的眼光。高建树记得,那时候父亲每天坚持英语朗读和学习,家里外墙上都写满英语单词。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父亲张嘴就来。父亲爱读书,能写文,下笔朴实迅速,文路清晰。

父亲的文化,决定了他对教育的认知。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亲跟他们姐弟几个强调最多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追求。直到现在,家人在一起谈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好好工作,如何提高自身素养,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逢年过节,几家人团聚时,大家就会围桌而坐,看书聊书。

他的家庭里没有争吵、没有浮躁,只有安静的读书氛围、和谐的家庭环境。爱看书,成为他家每个人的习惯。高建树说,他的儿子虽然是理工科毕业生,但对读书也是特别喜欢。因为爱读书,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养,儿子参加工作后,在单位负责了宣传工作,用文字弘扬生活中的美、工作中的先进人物,成了单位的宣传骨干。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读书能让家庭温馨,读书也能让自己有一颗“爱”的心,爱工作,爱生活,也爱这个世界。

2024-12-24 河间市四公村小学教师高建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0604.html 1 带领孩子们走在阅读之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