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
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
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
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七亢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
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鄷。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赏析:
公元744年、大唐天宝三载冬天,李白在济南紫极宫(华阳宫)受箓入道,冒着严寒北去安陵拜访道界高人盖寰盖夫子。
安陵古城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景州、平原郡、德州、沧州,现属吴桥县安陵镇。古城虽荡然无存,但在安陵和窑场店村一带,仍能挖到古城墙遗址。安陵是大运河畔的重要漕运码头,现建有“安陵古郡”驿站。
李白见到了盖寰后,请求他造真箓与他。
盖寰为李白造真箓。李白与其告别时,写诗《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共三十二句,可分两段。前十六句,描述盖寰的造诣及在山东的影响;后十六句,写盖寰为自己草真箓的作用和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虚无下场。这首诗虽然亦是“李式”的清词丽句,畅达通晓,但没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恃才傲物,表现出虔诚笃实的平静心态。此时此刻,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和行为。
李白在诗中,将盖寰比喻成溪中白玉,少年聪慧受仙人青睐点拨的天才,赞他口若悬河、能言善论、语惊四座、威名广播,以及他的诗词书画在齐鲁大地上的广泛影响。然后写了自己与盖寰的交往、受到的重视、得到的礼遇,并着力描绘了真箓的详细内容和作用,表达出自己浓浓的感激之情,认为盖寰给自己书写的真箓是下了功夫的。同时对自己授得真箓后的人生展开了期冀与想象,最后抒发出自己对权贵生活的放弃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离开安陵,离开平原郡,踏雪南回,已是年底。李白的这些“仙缘”往事,不仅彰显了李白与道学的渊源,还为我们展现出当时安陵一带繁盛的宗教文化氛围,为研究南运河文化、吴桥杂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素材。
若从精神信仰层面,对于安陵来说,李白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赏析:张彦广
整理:齐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