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儿科
部分言语障碍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口语,偶尔甚至能清晰地表达,但是距离孩子的主动言语表达尚有一定距离。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会主动提要求;会简单的提要求;在家人面前有主动表达,外人面前不会。
当孩子开始有一些需求性语言表达后,可能家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语言一直处于被动式的,主动性的很少,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提示和辅助太多了!
当你发现孩子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走上前去询问孩子“你想吃什么?”然后接着给一些口型或者语音的提示“我想吃苹果”。
那我们设想一下,孩子每次语言表达都是这种提示辅助特别多的话,怎么能将被动的语言过渡到主动呢?你完全可以将孩子想要的东西放到他能看到但是够不到的地方,迫使孩子必须寻求你的帮助。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语言主动性,你首先要迫使孩子必须要寻求你的帮助。其次就是最重要的:不要问!如上所说,家长总喜欢问:吃什么要什么等。孩子长期在这种提示和辅助下进行需求性的语言表达,会造成提示辅助依赖。
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语言在主动性上有提高,那么首先让家长别提问,而是让孩子主动来找你。
那么该如何提高语言质量呢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然后将认知在生活中做泛化。六岁以前孩子需要习得的认知概念有因果概念,物体恒存概念、物概念、颜色概念、形状概念、比较概念、顺序概念、数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逻辑思维。
有了基础的认知能力后,我们就要把这些认知内容填充到孩子的语言表达中,理解能力提高,语言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复杂。
孩子在哪个阶段才能做强化主动性语言
这其实并没有一个界限,在孩子学会叫妈妈、爸爸时,这时我们也可以去过渡让孩子主动叫妈妈和爸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一个细节,要结合人物照片或者是一个情景。要注意一个量的积累,只要量积累到了,孩子再到这个环境中时便会自己去表达,当然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主动性语言的激发。
在生活情境中泛化,激发孩子主动性语言的五个方法
1、示范法
第一步:把孩子想说或者应该说的话说出来,让孩子模仿,孩子仿说了就满足孩子的要求。
家长(示范说出):吃饼干
孩子(模仿说出):吃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第二步:根据孩子的反应再由全示范改为半示范。
家长:(拿着饼干)吃饼......
孩子:(接词)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家长:(拿着饼干)吃......
孩子:(接词)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家长:(拿着饼干不说话)
孩子:(主动表达)吃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以上就是从完全语音示范过渡到孩子主动表达。依照以上方法逐步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们教过他的词或短语,培养孩子通过说话得到物品。
注意事项:给孩子食物要分成小块给孩子,增加孩子练习的次数和机会。
2、动机诱导法
利用孩子的需求动机创造需求情境。比如:把强化物放在孩子能看见但够不着的高处、放在孩子打不开的透明盒子里、带锁的抽屉里等,孩子想要又没办法得到必定会产生沟通动机,此时要求他用语言提要求。
3、纠错法
设置错误的状况引发孩子纠正。如孩子想吃苹果然后你给他一根香蕉,引导孩子说出“不”,“要苹果”“不要”等等。
4、缺失法
成对的物品或者进行某项活动必须的物品只呈现一部分,无法进行的时候引发孩子要求另一部分,比如孩子想画画,只给他纸,他就会产生要笔的动机,此时,要求他说出“笔”。
5、中断等待法
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暂停,引发孩子要求后续活动。例如:先给孩子吹一次泡泡,暂停、孩子还想要产生沟通动机的时候,示范说“泡泡”,孩子仿说“泡泡”后马上再吹泡泡,这样重复练习几次后,大人不再说话而是看着孩子,此时,孩子常常会主动说“泡泡”。